何燭十分高興。
在何燭的眼中,這個世界上最出色的工匠裡,隻有他和宇文凱。
當他看見新海都的設計圖後,便斷定宇文凱是建築正道裡的大師。
而他嘛……則是自認為最擁有創造力的奇門工匠!
…………
而牛宏則是出身於江南,是一名典型的文人,對於漢文化極其推崇。
他此時也是頗為激動,雖然不是狀元,但他的前途也依然是一片光明。
要知道,隨著定貌法的實施,南方世家不少家族都著了道,被北方世家吞並,繼而讓大量南方學子失去靠山。
在這種情況下,牛宏的身後多出了一大批的南方世家。
務必要讓他在朝堂獲得一定的話語權。
而不是和這次定貌法一樣,成為被宰殺的羔羊。
於是,在和另外兩人分開之後,牛宏就遊走於紫荊城,到處拜訪,廣交好友。
如果是什麼特彆有權力的官員,這麼做的話想必會引來皇帝猜忌。
但牛宏這次在殿試裡的答案卻是大修文物,文化這一塊和權力就是相距甚遠。
大把大把的人文化很高,作出了很好的詩歌,受到許多人敬仰,但卻是一點權力都沒有。
雖然京察還沒有到,牛宏還沒有獲得官職,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牛宏的職位和大權在握無關。
因此他現在這種行為,反而可以理解為是在“文化交流”,去虛心求學於其餘大文采者。
而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牛宏也是以自身的才華為交際手段。
就比如去拜訪珂午的時候,珂午好字畫,牛宏便點評一番,然後又親自上手書寫一番。
一手好書法,直接讓珂午驚為天人,遂引為座上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很快。
牛宏在紫荊城裡就成功的穩住了。
…………
而最後一位探花張啟明。
則是出身於寒門。
也是康哲五年所有進士裡,少數的幾個寒門學子。
他既沒有和何燭一樣,滿懷自信,覺得自己能夠做出一番大事業。
也沒有和牛宏一樣,到處結交人脈。
張啟明在和另外兩人分彆之後,就去問大內閣要了一份全國地圖。
因為修建新都和開鑿大運河的緣故,大內閣儲存了全國各地送上來的地圖。
拿到地圖後,張啟明就開始思索如何去修路。
“位卑足羞,不敢忘國。”
張啟明喃喃。
當病重的父親即將離世時,張啟明聽到了這句話。
自那之後他便思考,如何讓國家強大。
最終,得出結論——
道路。
“隻要清理雜草,給出一條勉強的道路,那麼就會有人去走這條路。”
“隻要走得人多了,路就會變得平坦,就會變得更好走。”
“路好了,路多了,家鄉就富有了,國家就富有了。”
張啟明一邊做著功課,一邊去紫荊城的圖書館去看書。
這些書都是各地收上來的手抄本。
其中的高端讀物,都是隻有朝廷官員才能看。
此前的張啟明,可沒有能力去看這些書。
他如饑似渴的讀著書。
因為張啟明很明白,自己和世家子弟的知識儲備差很遠……彆人能夠一出生就看這些滿是智慧的書籍,而他現在才剛剛起步。
張啟明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
唯有謙遜而誠實的不斷學習……
喜歡我就一昏君,能有什麼壞心思?請大家收藏:()我就一昏君,能有什麼壞心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