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明的家鄉。
此時,這裡已經完全變了一個樣子。
之前還是一個小鎮,但現在已經繁榮了許多。
但是張啟明整個人卻像是變了一個人。
整個人都帶著黑眼圈。
“啊……”張啟明此時看著手上的信件,麵露苦澀,“該死的,距離上一次彙報已經是三個月以前的事情了嗎?”
自己和朝廷那邊的交流似乎有些少了。
唉……
張啟明發現自己太過理想化了。
他先用最初製定好的方案先用在家鄉進行試點。
一開始的確很順利。
通過給予報酬的方式,鼓動百姓主動修路。
但隨後,等待在張啟明麵前的就是噩夢。
張啟明的邏輯是這樣的。
首先是先修“小路”,也就是類似於那種“走的人多了就形成的小徑”。
將這樣的小路作為基礎,然後進行更大的道路的鋪開。
但就在張啟明修這種大路的時候,他卻屢次遭到困難。
第一個難點,環境因素。
地勢地形的不同,天氣的不同,都讓道路施工變得困難。
而且修路的時候會讓周圍的百姓爭吵起來,對於修路的各種問題——應不應該繞過哪一家的田,修路的方向如何——陷入了無止境無意義的爭吵。
因為工程量的增大,報酬需要提升,但是施工者的素養跟不上,很多道路修起來出現了塌陷。
第二個難點,人為因素。
隨著報酬提升,滋生出了張啟明從未想過的離譜現狀。
竟然有人故意破壞道路,從而讓這片道路的工程不斷繼續下去,然後不斷的通過修路來獲取報酬。
這東西張啟明阻止都阻止不了,搞得他心力交瘁,效果還不好。
總結一下,就是技術問題、成本問題、環境問題。
“目前,全國都在推進修小路,修路的第一階段已經初步完成。”
“但在進一步的修大路環節,在試點地仍然未能完成,不可複製到其餘地區。”
“以下是我遭遇到的一些問題。”
“……”
張啟明書寫了密密麻麻的一封書信,大幾千字,然後讓人轉交給朝廷。
…………
朝廷大內閣這段時間也很關注這件事。
“何燭的複合式建築大受好評,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這也是因為土地沒有大麵積的利用起來。”
“牛宏大修文物,這個沒什麼好說的,隻能夠用時間去證明,沒有什麼好評估的地方。”
“最麻煩的……竟然是張啟明那邊麼……”
宰相們聊著。
這三件事是陛下親自提出的,從開始至今,每天都在燒錢。
沒有達到效果——就是花出去的錢虧掉了。
這是大內閣宰相所不允許的。
“道德文明建設不過關啊……窮山惡水出刁民麼。朝廷的工程都敢動。”趙陽看著張啟明的彙報,也是吐槽著。
一旁,珂午說道:“說實話,這修路的規模太大了,導致這雖然是朝廷工程,但監督力度遠遠不如修建運河和修建新都。”
修運河和修新都那都是頭等大事,雖然參與的人很多,但卻十分的嚴謹。
但凡哪個施工小隊沒有達到指標,或者是出了事情,那立即就有人去查。
甚至是錦衣衛去查。
在這種情況下,搞小心思的人分分鐘就無了。
但是修路不同。
如果隻是修一條路兩條路的話,那監督力量能達標。
可這是全國範圍的修路。
哪怕是修小道,至今為止也已經燒掉了國庫不知道多少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