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些新納入的二十多的圈層。
就有過一年裡連跳兩個圈層的案例。
生活水平嘎嘎往上衝。
大乾帝國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雖然在一些發達的地區,已經完全變得繁榮了。
但是產業哪怕外遷了,也不會遷移到其餘的國家裡,而是遷移到其餘的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地方。
比如說如今江南地區已經隨處可以見到充電樁,以及電車。
而那些曾經的油車,就遷移到了其餘的地方,繼續嘎嘎賺錢。
僅僅承接了一點點生意,那生活水平都是迅猛的上升。
…………
實際上,在前世的時候也有類似的例子。
比如一些歐洲的發達國家,在產業升級之後就將一些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產業給丟到其餘的國家。
一下子就讓那些國家跑步進入發達國家水平。
但這種情況是不適合大乾帝國這樣的大國的。
對於大國來說,如果要全員進入到發達國家水平,那所需要的是難以置信的提升。
舉個例子。
前世的華夏有十幾億人。
而不好意思,世界上其餘的發達國家人數加起來,也就是十幾億人。
換而言之,如果華夏要成為發達國家,那麼就必須進步到什麼地步?
——手搓另外一個發達國家群。
如此,才能夠讓十幾億人都過上發達國家的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產業升級雖然已經在做了。
但華夏這樣的大國是不可能做到拋棄低技術產業的。
隻能夠將這些產業轉移到內陸。
歐洲的模式是選高拋低:選擇高技術產業,拋棄低技術產業。
華夏的模式是追高保中轉低:追逐高技術產業進行升級,保證中等技術產業的規模,將低技術產業轉移到貧窮地區或者是周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