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小巷叫古默巷,巷子寬五米,地麵用青條石鋪成。
小巷兩邊都是兩層樓,有不少的第一層是門麵,第二層的小窗戶外都掛著晾曬的衣物。
人在路上走,衣物在上方飄。
兩邊的房屋不是一進就是兩進,沒看到超過兩進的,房屋與房屋之間有防火牆相隔。
途中,杜主任也在介紹這古默巷。
這裡曾在38年被一把大火燒過,這些房子都是後麵蓋起來的。
住在這裡的人家,有的一進,有的兩進,是根據家庭人口數量來定的,超過十人可租兩進,否則隻有一進,但少於五人,必須與人合租。
杜主任家也在這條小巷,他們家恰好五口人,租住一進的房子。
跟在她們後麵走,秦淦西左顧右盼,把兩邊的情況儘收眼底。
他沿途看到幾套房屋破破爛爛,瓦有不少碎了,臨街的窗戶也沒有,隻是用木條釘住。
也許是他看多了,在再一次盯著那樣的房子看時,杜主任告訴他,那些都是合租的,誰都不想管事。
秦淦西感覺很不可思議,即使合租,瓦和窗戶還是應該好好處理的吧,難道因為是合租,雨雪就飄不進去?漏的雨可以分攤在兩家身上?
不過他沒有發問。
對現實情況很不懂,少言少出錯。
走到小巷中間位置,杜主任指著右側的一進屋子說:“就是這一套,68號。”
秦淦西抬頭看看二樓的窗戶,關得嚴嚴實實的,好像沒有壞。
退到對麵房屋的牆壁下,看到屋頂的瓦有一些破碎,有一些移位。
這屋子的一層不是門麵,進去就是一間空蕩蕩的房子,秦淦西看到地麵上有滴水形成的小坑,應該是瓦漏水漏到一樓所致。
這屋裡有一架陡峭的樓梯直通二樓,繞過樓梯是一間黑乎乎的房子,後麵還有一間小房子。
“這裡原本是廚房,被改成了臥室。廚房搬到外麵去了。”
在杜主任的介紹中,兩人跟著她走出這間小屋。
後麵是個很小的院子,有圍牆,院子裡雜草叢生,土成壟,有以前的住戶在這裡種菜的跡象。
杜主任指指一座臨時建築,“以前那家人很精致,在這裡搭建了一個廚房和廁所。說實話,如果不是我家在那裡住習慣了,都想換到這裡來。雖然這麼做後院小了些,種不了那麼多菜,但不用去排隊上廁所。”
何娟笑著說:“各有各的好處。廁所每天上不了幾次,菜卻是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的,少了還要花錢買。”
杜主任深有同感,“誰說不是呢。”
趁她們在後院拉呱,秦淦西爬上二樓,二樓的結構和一樓一模一樣,也是三間成串的房子。
首先來到後院那間,他突然想清楚了,人家把廚房搬出去,應該是這一間太熱的原因,因為這一間沒有擺放過床的痕跡,卻有明顯的壇子底印記。
下來後,他問杜主任,到哪裡可以請到撿瓦的人。
杜主任馬上回應,街道有一個專門的人做這些,不過錢要自己掏,像這一進的屋子,需要兩塊二毛錢。
秦淦西當即請她安排一下,自己下午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