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點,陽光灑落在東南亞這座城市的街頭,街道上行人步履匆匆,街邊攤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我站在論壇會場外,深吸了一口氣,試圖讓自己從昨晚的緊張中抽離出來。
張國際合作夥伴走在我身邊,臉上帶著一貫的笑容:“今天有不少重量級人物會出席,你的演講安排在第二場。”
我點點頭,心裡卻清楚,這不隻是一個普通的公益論壇。
昨夜那封匿名郵件像一根細針,紮進了我的神經裡。
我不知道是誰送來的,也不知道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但有一點我可以確定——有對手在背後推動一場輿論戰,目標直指“共聯體”。
走進會場,燈光已經亮起,觀眾陸續入場,台上的主持人正在調試麥克風。
我和張合作人簡單寒暄幾句後便走向後台,準備做最後的演講準備。
演講開始沒多久,輪到我登場時,氣氛還算平和。
然而,在我講完“共聯體”的理念、模式以及我們在海外推進的具體項目後,一個意外的聲音打破了現場的和諧。
“林先生,您能否解釋一下‘共聯體’的資金來源?有沒有可能存在洗錢或虛假慈善的嫌疑?”
提問者是一個身穿西裝、神情冷峻的男人,他自稱是某獨立媒體的調查記者,但沒人認識他。
他一開口,現場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我能感覺到空氣中彌漫著一股不懷好意的氣息。
我沒有立刻回應,而是靜靜地看著他,幾秒鐘的沉默之後,我才緩緩開口:“我們的每一筆善款都有跡可循,歡迎隨時核查。”
說完,我環顧全場,語氣堅定地補充了一句:“真正做公益的人,從來不怕被監督。”
這句話似乎讓那位所謂的“記者”一時語塞,他臉色微變,卻沒有再繼續追問。
我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一次試探。
他們的目的不是真正的質疑,而是想製造混亂,影響“共聯體”的形象。
會議結束後,我與張合作人一同離開會場,路上他低聲對我說:“那個人不是我們邀請的嘉賓名單裡的。”
我心中一凜,果然如此。
回到酒店,剛坐下沒多久,手機震動了一下。
錢律師發來消息:“我在會議室等你。”
我趕到會議室,錢律師已經在桌前翻閱文件。
他抬頭看了我一眼,遞給我一份法律備忘錄:“對方的動作比我們預想得更快。他們在當地有幾個關鍵節點的操作存在嚴重違規行為,包括資金回流、虛構項目支出,甚至可能涉及政治獻金。”
我接過文件,迅速瀏覽了一遍,越看眉頭皺得越緊。
“這不是簡單的競爭打壓。”我低聲說道,“這是係統性的布局。”
錢律師點頭:“他們想讓我們在沒有正式落地之前就陷入被動。”
我沉默了幾秒,然後果斷地說:“啟動舉報程序,把這些材料整理成英文版,通過合規渠道提交給當地監管機構。同時……”我頓了頓,“把部分證據同步抄送給李評論家,請他在國內發聲。”
錢律師微微一怔,隨即露出一絲讚許的神色:“你想製造雙線壓力?”
“對。”我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這座城市,“讓他們知道,這場博弈不是單方麵的遊戲。”
中午十二點左右,我收到李評論家的回複:“材料已收到,今晚專欄見。”
時間緊迫,下午兩點,他的文章如期上線,標題赫然寫著:
《公益出海不是麵子工程》
文章中引用了“共聯體”遭遇的事件,分析了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麵臨的信任困境,並強調:“透明是唯一的通行證。”
這篇文章很快在國內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不少媒體紛紛轉載,甚至有幾位財經博主開始深入挖掘這家神秘的競爭對手背景。
這一切都在按照計劃推進。
傍晚,我坐在房間裡,望著窗外漸沉的夕陽,腦海中浮現出無數畫麵。
我想起當初在社區圖書館偶遇肖瀟然的那一天,她低頭看書的模樣;想起父親病倒後我騎著電動車奔波於城市角落送外賣的日子;也想起第一次用手機拍下自己送餐日常時那種忐忑又興奮的心情。
那時的我,隻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
而現在,我站在異國的土地上,麵對一群老謀深算的對手,依然能從容應對,甚至開始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