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寧縣時,日頭已過正午。
張澤謙一行乘車返回清江市委,車廂內偶有關於調研細節的低聲交流,更多時候是一路平穩的靜默。
顯然,上午的實地走訪讓每個人都沉澱著對基層情況的思索。
下午三點整,清江區會議室內座無虛席。
張澤謙主持的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民營企業座談會準時開始。
長條桌旁,基層乾部們麵前攤著筆記本,民營企業代表們則略顯拘謹又難掩期待。
“今天請大家來,就是想聽真話、察實情。”張澤謙開門見山,目光掃過在場眾人。
“基層書記天天跟群眾打交道,你們的體會最直接。”
“企業家們在市場裡摸爬滾打,你們的難處最真切,都放開講。”
率先發言的幾位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有的談產業發展的瓶頸,有的說基層治理的瑣事,言語間滿是“泥土味”。
張澤謙聽得仔細,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遇到關鍵處便追問幾句:“你們鎮的菌菇合作社,現在能帶動多少農戶?”
“社區養老服務站的運營資金,除了財政補貼還有沒有其他來源?”
待基層乾部發言完畢,張澤謙放下筆,語氣懇切卻帶著分量:“基層工作是‘針線活’,一針一線都得縫在群眾心坎上。”
張澤謙掰著手指強調,“一要樹牢政績觀,彆搞那些‘看得見的麵子’,要做‘留得住的裡子’。”
“二要抓牢產業根,清江的‘菌果藥畜茶酒漁’是金招牌,得把產業鏈做長,讓農民在‘鏈條’上多分錢。”
“三要兜牢民生底,人居環境、教育醫療這些事,哪怕慢一點也要做紮實,返貧的口子絕不能開。”
“四要守牢生態線,入河排汙口整治不是‘一陣風’,要讓清水綠岸成為老百姓的‘日常景’。”
“五要築牢安全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這些‘日常課’,漏一節都可能出大問題。”
“六要建強黨建樁,八項規定精神要刻在心裡,基層減負不是減責任,是讓大家輕裝上陣乾實事。”
隨後,清江起亞實業的董事長李建國、漢東朝陽玻璃的總經理張梅等民營企業家陸續發言。
從“融資難、擔保貴”到“高端技術人才引不來留不住”。
從“外貿訂單受國際局勢影響波動”到“產業鏈配套企業協同效率待提升”,問題個個具體。
張澤謙邊聽邊點頭,偶爾插話:“你們提到的跨境結算問題,回頭我讓省商務廳和外彙管理局專題研究。”
“技術人才的事,能不能和本地高校搞‘訂單式培養’?”
待企業家們說完,張澤謙語氣堅定:“民營經濟是漢東發展的‘生力軍’,黨委政府不能當‘旁觀者’。”
張澤謙強調,各級部門要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七大行動”拆解成“施工圖”,“融資擔保要再降門檻,人才引進要給真支持,企業‘出海’要搭好平台。
你們遇到的‘堵點’,就是我們工作的‘發力點’。”
張澤謙看向在座的企業家,眼神裡帶著期許,“也希望大家錨定‘專精特新’,把主業做精、把產品做優,咱們政企一心,把清江的民營經濟搞得更紅火。”
座談會結束時,窗外的陽光已染上橘色。
張澤謙一行沒多停留,直接返回了市招待所。
傍晚時分,張澤謙讓人約了楊凱軒、林思遠和廖偉,還有幾位平日信得過的乾部,在招待所的小餐廳裡簡單聚了聚。
沒有繁雜的菜式,幾樣家常菜,一壺本地釀的米酒,話題從工作聊到民生,氣氛輕鬆又透著默契。
畢竟,連日的調研與協作,早已讓彼此多了份並肩作戰的熟稔。
次日。
清江市的方向天色漸亮。
楊凱軒等人早早候在招待所門口,看著張澤謙的車緩緩駛離,直到車尾消失在路的儘頭,才轉身返回各自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