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拜年的流程大抵相同都是——遞禮、寒暄、聽長輩話裡話外的試探。
祁建國握著張澤謙的手,話繞了半圈才提到兒子:“澤謙,你現在管著秦安的盤子,能不能幫著看看,我家那小子要是去下麵曆練,能不能給個機會?”
劉斌則更直接些,倒了杯酒遞過來:“我這女婿踏實,就是缺個好平台,你那邊要是有合適的位置,多留意留意。”
張澤謙應對得遊刃有餘,既沒把話說死,也沒讓人落空,隻笑著應道:“祁叔、劉叔),自家的事我記在心裡,往後有機會,我肯定多琢磨。”
“但最終還得看組織程序,我儘力幫著搭把手。”這話既給了長輩麵子,也給自己留了餘地。
………
等張澤謙回到家,已是晚上八點。
客廳裡的紅燈籠還亮著,母親留了熱菜,父親張仲愷正坐在沙發上看晚間新聞。
張澤謙吃完飯後,便坐在父親身邊,把白天四家的事一五一十說了。
張仲愷聽著,指尖輕輕敲著沙發扶手,末了笑了笑:“都是老熟人,這點人情往來很正常,無傷大雅。”
“能安排的就儘量安排,往後這些人,都是你手裡的‘助力’。”
張仲愷頓了頓,語氣多了幾分鄭重。
“等我明年退了,心思就全在你身上了,得把能鋪的路都給你鋪好。”
張澤謙點點頭,心裡也亮堂——論資曆,他早有底氣。
18年晉副部,23年升正部,如今在正部位置上已坐滿三年,按慣例,明年年底換屆,正是往上走的好時機。
父親雖沒明說,但話裡的意思很清楚:現在幫這些老領導的後輩,既是賣人情,也是為明年的“衝刺”攢人脈。
等明年父親退下來前,這些人自然會全力幫襯他。
“我知道分寸,”張澤謙接過父親遞來的茶。
“沒把話說滿,也沒許不該許的承諾,先把人記在名單上,往後看機會再動。”
張仲愷滿意地點點頭,看著兒子的眼神裡帶著欣慰:“你心裡有數就好。”
“官場的路,一步一步走穩,人情賬記清楚,前程自然錯不了。”
窗外偶爾傳來幾聲零星的鞭炮響,父子倆坐在暖黃的燈光下,沒再多說,卻都明白明年的換屆,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而今天收下的這些“人情”,都是為那一天攢下的底氣。
…………
次日。
冬日的晨光剛漫過京城的胡同簷角,張澤謙便已整理好行裝,開始了一天的走訪行程。
他此次拜訪的對象,多是曾在國家發改委任職、或是從漢江、甘南、漢東等省份退休後到京休養的老乾部、老領導與老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