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時的高鐵車程,在窗外流轉的北方冬景中悄然流逝。當廣播裡傳出“林縣南站到了”的提示音時,陳秋銘從淺寐中醒來,揉了揉有些發澀的眼睛。列車緩緩停穩,他拎起簡單的行李,隨著人流走下站台。
一出車廂,凜冽而熟悉的山區寒氣瞬間包裹了他,帶著一種故鄉特有的、混合著煤炭燃燒和乾燥土壤的氣息。他深吸一口氣,仿佛能將這份熟悉感吸入肺腑。走出站口,第一眼便望見對麵山體上那五個碩大的紅色字體——“林縣歡迎您”。曆經風雨,顏色雖有些斑駁,卻依然透著樸實的熱情。
“總算到家了。”他低聲自語,嘴角不自覺地上揚。拿出手機,對著那五個字拍了一張照片。鏡頭一轉,又對準了車站停車場。那裡停著幾輛車,清一色掛著“龍C”開頭的車牌——林縣的專屬代號。他按下快門,將這幅景象發到了朋友圈,配文:“又回到了到處都是龍C車牌的城市。”
幾乎是瞬間,朋友圈就熱鬨起來。學生們在評論區玩起了“車牌接龍”。
【金葉子】:老師!我們這是龍J(新州市)!【俏皮】
【祁淇】:我們是龍K(五台河市)哦老師~【可愛】
【王春雨】:(點讚)龍E(大邑市臨店縣)路過。【微笑】
【李一澤】:龍A(龍城市揚曲縣)。【簡潔依舊】
【王大成】:銘哥!看我大集G!(鄰省伯城市)【得意】
【樸宇】:集H(鄰省吉州市)在此!【握手】
【楊昊】:浣K(南方某省某市)……感覺輸了【淚奔】
陳秋銘看著屏幕上蹦出的各地車牌代號和學生們各具特色的評論,仿佛看到了他們鮮活的笑臉,忍不住對著手機屏幕笑了起來。這份跨越空間的連接,驅散了旅途的孤寂。
正看著手機,不遠處傳來一聲帶著濃重口音的吆喝:“縣城!縣城!綠色小公交!差一位!上車就走嘞!”
陳秋銘抬頭,看見一位穿著軍大衣的司機正站在一輛看起來有些年頭的綠色小巴車旁,朝著散客方向喊著。他收起手機,正準備朝那輛車走去,目光卻瞥見車後方不遠處,一位老奶奶正拄著拐棍,步履蹣跚地朝著小巴車走來。她頭發花白,身形佝僂,穿著厚厚的棉襖,走得很慢,每一步都顯得有些吃力,那慈祥而帶著歲月痕跡的麵容,讓他一瞬間想起了自己的奶奶。
司機也看到了那位老人,但顯然更著急發車,對著陳秋銘催促道:“同誌,快上車吧!就等你一個了,你上來咱立馬就走!”
陳秋銘腳步頓了一下。他看看車上僅剩的那個空位,又回頭看看那位還在努力趕路的老人,幾乎沒有猶豫,便對司機說:“師傅,我不急,最後一個位子讓給後麵那位老奶奶吧。她腿腳不方便。”
說著,他快步迎向那位老人,攙扶住她的胳膊,溫聲道:“奶奶,您慢點,不著急,車等著您呢。”
老人抬起頭,有些渾濁的眼睛裡帶著感激和驚喜:“哎呦,謝謝你了,小夥子……人老了,腿腳不中用了……”
陳秋銘小心地攙扶著老人,慢慢走到車邊,又扶著她踏上踏板,在唯一的空位上坐穩。老人坐好後,連連向他道謝:“謝謝啊,好孩子,真是好孩子……”
司機見狀,也不好再說什麼,搖了搖頭,發動了車子。車上的幾位乘客紛紛向陳秋銘投來讚許的目光,甚至有人輕輕鼓了鼓掌。陳秋銘有些不好意思地朝車裡揮揮手,後退一步,看著小巴車噴出一股白煙,晃晃悠悠地駛離了車站。
雖然沒趕上這趟車,需要再等二十分鐘坐下一班,但陳秋銘站在寒冷的站前廣場上,心裡卻覺得異常溫暖和踏實。這種舉手之勞帶來的充盈感,遠比搶到一個座位更為珍貴。
二十分鐘後,他坐上了下一班綠色小公交。車子同樣晃晃悠悠,沿著熟悉的省道駛向縣城。窗外的田野覆蓋著未化的積雪,顯得遼闊而靜謐。
到達縣城的老火車站廣場,陳秋銘下了車。相比高鐵站的略顯冷清,這裡才是林縣真正熱鬨的交通樞紐。各種班車、出租車、三輪車混雜在一起,人聲鼎沸,充滿了生活氣息。
時近歲末,年味已然悄悄浸潤了這座小城。陳秋銘沒有像往常一樣急著轉乘回鄉下的班車,他決定先在縣城裡逛一逛,感受一下這久違的、帶著年味的故鄉街景。
他將行李寄存在車站旁一家熟悉的小旅店裡——老板還是那個愛看報紙的大爺,隻是皺紋更深了些。然後輕裝上陣,沿著站前大街緩緩向東走去。
越往東走,過年的氣氛越發濃鬱。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位,像是突然長出來的蘑菇,售賣著年節必備的物什。賣凍魚凍雞的攤子前圍滿了人,整條的大白魚、肥碩的土雞被凍得硬邦邦,整齊地碼放在塑料布上;賣豆包、燒餅、粘豆包的攤位熱氣騰騰,麵點的香甜氣味在冷空氣中格外誘人;還有賣“粘耗子”(一種用糯米麵包裹豆餡、用蘇子葉包裹蒸熟的特色小吃)的,那獨特的清香勾起了陳秋銘童年的味蕾記憶。此外,賣春聯福字的、賣乾果炒貨的、賣煙花爆竹的……琳琅滿目,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鮮活生動的縣城年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