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龍城大學法律係的辦公樓裡,大部分窗戶都已漆黑,隻有三樓301辦公室的窗口,依然透出穩定而溫暖的光亮。
陳秋銘獨自坐在辦公桌前,台燈的光芒將他專注的身影投在身後的書架上。桌上攤開著那份《龍城大學關於評選校級優秀學生的通知》,旁邊是法律四班的花名冊、成績單、綜合測評排名表,還有幾張寫滿了潦草字跡的便簽。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張、墨水以及夜晚特有的清冷氣息。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眉頭微蹙。文件上的硬性條件——學習成績排名前30%、綜合測評排名前40%、擔任學生乾部滿一學期、無不及格科目、無紀律處分——這些條條框框像篩子一樣,很快就能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名單。這部分是客觀的,冰冷的數字和記錄,幾乎不容辯駁。
然而,真正讓他感到棘手的是最後一項:“班主任綜合評價加分”。這一項,文件上隻有簡單的幾個字,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評分標準、分值區間或者操作細則,但其後的備注卻明確寫著“此項加分計入總分,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陳秋銘仔細核對了前麵各項的分數構成,發現學習成績、綜合測評、乾部任職等項,即使全部拿滿,同學之間的分差也不會太大。而這個“班主任加分”,卻像是一個可以隨意調節的巨大砝碼,足以輕易顛覆前麵所有客觀數據建立起來的秩序。它看似是賦予班主任的權力,實則是將最終的決定權,很大程度上交給了班主任的主觀判斷。
“這簡直是……”陳秋銘低聲自語,後麵的話沒有說出口,但內心的擔憂顯而易見。這種缺乏透明度的規則,很容易引發爭議,也讓他這個力求公正的班主任感到束手束腳。
他站起身,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頸,決定去潘禹會副主任辦公室碰碰運氣。他發現302辦公室的門縫下同樣透出燈光。敲敲門,裡麵傳來潘禹會略帶沙啞的聲音:“進。”
潘禹會果然也沒走,正戴著老花鏡,就著台燈研究著同樣的文件。見是陳秋銘,他抬了抬眼皮,有些意外:“陳老師?這麼晚還在忙?”
“潘主任您不也沒休息。”陳秋銘寒暄了一句,走到辦公桌前,直接切入正題,“正好您沒走,我對著這份評優文件,有個地方不太明白,想請教一下您。”
“哦?哪裡不明白?”潘禹會放下文件,身體向後靠了靠。
陳秋銘指著文件上“班主任綜合評價加分”那一欄:“就是這個,潘主任。這一項,沒有給出任何評分標準,具體怎麼加分?加多少?依據是什麼?我看了一下分數構成,這一項的權重似乎不小,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因為其他幾項,符合條件的同學分數拉不開差距。”
潘禹會聽完,臉上露出一絲“果然如此”的表情,他摘下老花鏡,用鏡腿輕輕敲著桌麵:“陳老師啊,你剛來,可能不太清楚。這項‘班主任加分’,本來就是學校賦予班主任的權力。說白了,過去的評優,很大程度上就是班主任說了算。現在雖然越來越強調量化考核,搞這些表格分數,但最終,還是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決定性作用。為什麼?因為班主任對學生是最了解的嘛!誰平時表現怎麼樣,為班級做了多少貢獻,思想品德如何,這些細枝末節,哪是幾張表格能完全體現出來的?”
陳秋銘追問道:“那按照您的意思,這項加分,其實就是單純根據班主任個人的主觀印象來打分?”
“事實上,就是如此。”潘禹會點了點頭,語氣帶著一種習以為常的坦然,“班主任覺得哪個學生更優秀、更值得培養,就在這個環節適當傾斜一下。這很正常。”
“可是……這樣的話,評分依據完全說不清楚啊!學生要是問起來,我怎麼解釋?憑什麼給他加5分,給我隻加3分?”陳秋銘道出了自己的憂慮。
潘禹會擺了擺手,一副“你太年輕”的樣子:“解釋?有什麼好解釋的?班主任的綜合評價,本身就是解釋。至於公不公平……唉,陳老師,這世上哪有絕對的公平?我們隻能做到相對公平。這項製度的設計,本意就是相信班主任的判斷。隻要大麵上過得去,彆引起太大的反彈,就行了。畢竟,最後名單還要係裡開會審定嘛!”
潘禹會的話,代表了一種普遍存在的、依賴於個人權威和“模糊處理”的管理哲學。但這與陳秋銘內心對“法治”和“程序正義”的堅持格格不入。他知道,再爭論下去也不會有結果。
“我明白了,謝謝潘主任。”陳秋銘沒有再多說什麼,道謝後便退出了潘禹會的辦公室。
回到301室,台燈的光暈似乎也變得有些沉重。陳秋銘重新坐回椅子上,盯著那份文件,陷入了沉思。依靠班主任的個人好惡來決定重要的榮譽歸屬,這既不符合他的理念,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破壞班級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和凝聚力。
“不行,不能這麼乾。”他喃喃自語。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既能完成評優任務,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過程的公正和透明。
一個想法逐漸在他腦中清晰起來:成立一個臨時性的班級評優工作小組。讓這個小組來協助處理具體的事務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成為整個過程的見證者。一旦未來出現任何爭議,這個由非利益相關學生組成的小組,可以為他作證,證明評選過程是公開、依規進行的。
他的目光落在了班級花名冊上。小組的人選至關重要。首先,班級主要乾部和成績排名靠前(比如前15名)的同學肯定不能進入小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潛在的評優對象,需要避嫌。其次,小組成員必須辦事可靠、認真細致,能得到大多數同學的認可。
他的手指在名單上滑動,最終停留在了三個名字上:穀江河、袁友三、馮欣鈺。
穀江河,複員軍人出身,比同齡人成熟穩重,現在是係文體社團的副社長,組織協調能力很強,為人正直;袁友三,雖然是自律會成員,但學習成績中等,基本達不到評優的硬性條件,讓他參與進來不會引起非議,而且他熟悉係裡的規章製度;馮欣鈺,班裡年齡最小的女生,但做事細心踏實,性格溫和,可以作為女生群體的代表。
人選確定,陳秋銘立刻用電話分彆聯係了三人,讓他們馬上到301辦公室來。
不一會兒,三個學生先後趕到。穀江河穿著一身運動服,似乎剛鍛煉完;袁友三戴著眼鏡,手裡還拿著本法律書;馮欣鈺則顯得有些睡眼惺忪,顯然是剛從宿舍被叫起來。
“老師,您找我們?”穀江河作為三人中最為沉穩的,率先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