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全然不同於古老宗門道脈那般苛求根骨天賦。
它不問出身,不看來曆,隻憑一股不屈意誌,便敢逆天爭命!
這,是底層凡俗的呐喊,是芸芸眾生的抗爭,是人的叛逆!
風起於青萍之末,而席卷天下。
武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流傳於世。
或許是因為華夏有人開辟新道,掙脫遠古諸賢藩籬的氣運勃發。又或許是龍脈破碎,超凡落幕的回光返照。
天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武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陳出新,日新月異。
一位位天驕橫空出世,似過江之鯽,絡繹不絕。
短短數載光陰,就造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武林盛世,光華璀璨。
然而,武道的興盛,如同硬幣的兩麵,亦是天下混亂的全新源頭。
因為人心,還未定!
永樂新朝雖已建立,天下初定,但朱棣的皇位,終究帶著靖難的血色陰影,得位不正之議,使得黎民百姓的心,還未完全歸附這位雄才偉略卻也鐵腕無情的永樂大帝。
正因如此,那曾被大明赫赫兵鋒強行壓下的天下,再度泛起了絲絲縷縷的亂象漣漪。
隻是,與過往不同。
大明江山名義上已定,而武道,又是追求個人武力之法。
所以,這一次的混亂,不再是王朝更迭的烽火狼煙。
混亂的根源,深植於民間,爆發於江湖!
......
永樂元年,寒風料峭。
那幾乎已湮沒在古老歲月塵埃裡的遊俠之風,竟借著武道的東風,再度蓬勃興盛起來。
街頭巷尾,茶館酒肆,皆可見佩刀負劍、意氣風發的身影。
其中,便赫然混雜著一些心懷故朝的建文餘黨,他們如同黑暗中的毒蛇,試圖借這股江湖浪潮,掀起複辟的陰風。
再加上天下各宗門道脈,以及那些身懷異術的奇人異士,憑借自身深厚底蘊,對武道的理解與適應遠超常人。
他們紛紛走出山門,遊曆天下,既是探尋武道真諦,亦是觀察這風雲變幻的世道。
這些人,大多性情灑脫,或身負傳承,本就遊離於朝廷法度之外。
漸漸地,一個獨立於朝堂之外的勢力雛形,悄然凝聚。
武林,興起了!
......
永樂二年,紫禁城,奉天殿。
龍椅之上,永樂大帝朱棣目光深邃,指節輕輕敲擊著蟠龍扶手,發出沉悶聲響。
這位以雄才大略著稱的帝王,早已洞察到江湖潛藏的危機,他深知放任自流的後果。
“武道崛起,固然可壯我大明民眾,但亦能滋生禍亂。”
他未雨綢繆,心中已有定計。
“傳朕旨意,”朱棣看向侍立一旁的姚廣孝,眼神銳利如鷹,“收天下典籍,不論武學、道藏、諸子百家,儘數彙集!”
“朕要編撰一部曠古爍今的武道巨著,一部獨屬於我大明朝廷的武學總綱!”
“以此,鎮壓大明氣運,亦鎮壓那蠢蠢欲動的江湖!”
姚廣孝一襲黑袍,麵容枯槁,聞言微微躬身:“陛下聖明,此舉可將天下武學菁華儘歸朝廷,亦可從中窺探武道奧秘,培養忠於陛下之人。”
......
永樂三年,風波驟起。
江湖中幾個頗具聲勢的大門派,竟暗中與建文餘黨勾結,妄圖在北京城外舉事複辟。
消息泄露,朱棣龍顏大怒,雷霆震怒!
錦衣衛與京營精銳齊出,鐵蹄踏處,血流成河。
那幾個門派連同建文餘黨被連根拔起,一夜之間化為齏粉,門人弟子或死或擒,無一幸免。
朝廷的鐵血手段,如同一盆冰水,瞬間澆滅了許多江湖人的僥幸之心,整個江湖為之劇震。
自此,江湖與朝堂之間,仿佛被一道無形的血色鴻溝徹底隔開,彼此忌憚,相互疏離。
與此同時,當年劉伯溫斬儘龍脈的讖言,其後遺症開始逐漸顯現,亂象於細微處悄然滋生。
北方的草原部落,嗅到了中原微妙的變化,開始變得不再安分,屢屢試探邊境。
朱棣站在堪輿圖前,目光如炬,掃過漠北方向。
“中原龍脈已儘……”他喃喃自語,隨即眼中爆發出驚人決意,“那又如何!”
“朕,便遷都北平!”
“天子守國門!朕要親自坐鎮北方,鎮壓國運,威懾四夷!”
此言一出,天下震動,其帶來的深遠影響,無人能夠預料。
......
永樂四年,時光荏苒。
武道,經過數年發酵,已如燎原之火,越燒越旺。
城鎮鄉野,習武之人隨處可見,武館林立,切磋之聲不絕於耳。
整個天下,呈現出一種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的武道盛景。
江湖,也因此變得愈發喧囂熱鬨,光怪陸離。
佩劍的俠客,負刀的武者,奇裝異服的異人,行走於山川河嶽之間,演繹著各自的恩怨情仇。
更有狂悖之徒,在酒酣耳熱之際,振臂高呼:
“朝堂的歸朝堂,江湖的歸江湖!我輩江湖兒女,不受王法束縛!”
此言一出,應者雲集,許多人心中的野性被點燃,目無王法,暗中滋事生非。
這些雜音,自然清晰傳入了紫禁城。
龍椅上的朱棣,臉色陰沉如水。
這位同樣以鐵血手段靖難登基的永樂大帝,豈能容忍這等挑釁?
“哼,好一個江湖的歸江湖!”朱棣冷哼一聲,抓起禦筆,飽蘸濃墨,在奏章上奮筆疾書。
墨跡淋漓,殺氣騰騰!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我大明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