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什麼?”
“這是太子的命令?”
“這怎麼可能……”
孫行友當時就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向韓通。
韓通左右看了一下,隨即拉著他大步走到刺史府的後廳,遣散所有人。
“這種事我怎麼會騙你?”
“你也不想一想,若不是太子的意思,我韓通敢這樣做嗎?”
“他趙匡胤會放過我?”
“陛下會饒了我?”
孫行友疑惑道:“可這到底是為什麼啊?”
“太子怎麼會讓你故意破壞趙將軍的計劃啊?”
“這可是北伐,陛下最看重的事情,就算他是太子,破壞了此次北伐,也肯定會被陛下責罰的……”
韓通故作神秘地笑了笑,道:“我可以告訴你,但你可千萬不能告訴其他任何人,特彆是趙匡胤!”
“而且你今後必須與我一起效忠太子殿下,一起效忠陛下……”
孫行友愣了愣:
什麼情況?
我不一直都在效忠陛下嗎?
而且那可是大周太子啊,我能不效忠嗎?
韓通挑了挑眉,似乎一點也不在意孫行友的反應。
其實彆看韓通大大咧咧的,他的心眼可不比一般人少,當然趙匡胤等人除外。
韓通一點也不擔心孫行友會把這件事泄露出去。
畢竟這涿州城可是他和自己一同打下的,等於說他孫行友已經被綁在了自己這條船上。
若陛下真的要責罰,自己首當其衝,自然也少不了他孫行友的!
孫行友可不是這麼蠢的人,應當知道如何抉擇。
而且能幫太子殿下發展一個心腹,那也是極好的……
眨了眨那雙微微突出的大眼睛,韓通繼續道:
“老孫,你應該知道咱們那位太子爺是神童吧?”
孫行友點點頭。
他的確知道一些,但畢竟沒有跟隨郭榮身邊,所以隻是一些傳聞。
韓通又道:“我告訴你,咱們這位太子爺那可是有史以來最厲害的神童,簡直就是算無遺策、無所不能……”
韓通繪聲繪色地將郭宗訓的事跡詳細地說了出來。
聽完韓通的講述,孫行友似乎被徹底刷新了三觀,當時就愣在了原地:
“所、所以讓我進攻易州、然後直奔涿州是太子的意思?”
看到孫行友眼睛瞪得比自己還大,那張大的嘴巴都能同時塞下兩個雞蛋。
韓通很滿意,於是又說道:
“所以啊,你目前的這些功勞,可都是太子送給你的!”
“你可彆心裡沒數!”
“而且太子還說了,他趙匡胤這次調虎離山之計是肯定行不通的。”
“你接下來可要好好幫我,按照太子的意思布置,日後定然還會有更大的功勞等著你!”
“你放心,太子爺說到做到,我就是最好的證明!”
“若不是太子爺,我韓通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升為侍衛司副都指揮使?”
“隻要你跟我一起好好效忠太子殿下,將來的前途也一定不可限量……”
孫行友再次愣在了原地,呆呆地看著一臉自信的韓通。
隻感覺自己腦瓜子嗡嗡的!
他當然知道太子是神童!
可不曾想,那位年僅六歲的太子爺竟然能神童到這個地步……
不管怎樣,他韓通有一句話沒說錯:
如果不是太子爺,他根本不可能出兵攻打易州,拿下易州的功勞自然也不會被他撈著。
他也更不會直奔涿州,從一個守邊關的地方刺史,直接參與到陛下最重視的北伐當中。
這可是天大的機會!
畢竟這次北伐可是陛下無比重視的,自己若真的能和韓通一起效忠太子殿下,在後續的北伐中立功,那將來的定能前途無量……
既然提到了太子爺,就不得不說一下郭宗訓。
就在二人議論的時候。
咱們這位太子爺此時在行在大營中剛剛收到了涿州被攻克的消息。
原來,韓通在上午攻下涿州之時,便第一時間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將這個消息送到了郭宗訓這裡。
但收到消息時,郭宗訓卻根本高興不起來。
隻因韓通這個愣貨是以奏報的形式送來消息的,當時郭宗訓正在忙彆的事。
奏報竟然陰差陽錯地送到了內閣的三位宰相手中。
於是,三位宰相當時就放下了各自手裡的事情,緊急找到了太子郭宗訓。
“殿下,涿州這麼快就被攻破了,那趙指揮使的那個計策豈不……”
“不行,臣以為必須立刻將這個消息送到陛下那裡!”
“是啊,必須如此,還得儘快通知趙指揮使,讓他及時調整……”
郭宗訓放下奏報,默默歎了口氣:
唉,韓瞪眼啊韓瞪眼,做事得細致啊!
你如此粗心,如何能行?
難怪你在陳橋兵變時會被趙匡胤的心腹王彥升埋伏,不僅自己喪命,更是全家被滅口。
哦,也不對,還有一個兒子在外地幸免於難。
但也隻有這個兒子了!
看來日後真得好好給你培訓培訓了……
郭宗訓看向三位宰相,微微一笑,道:“此事不著急送父皇知曉!”
範質連忙質問道:“太子殿下,此事事關重大,怎能不立刻讓陛下知曉?”
王溥也附和道:“是啊,太子殿下,戰場瞬息萬變,隻有第一時間將消息送往陛下,陛下才能及時調整策略啊!”
“您為何不讓我們通知陛下?”
魏仁浦也出言附和。
笑話!
讓你們通知父皇,那韓通哪有時間按照本宮的意思去布置?
於是笑著說道:“放心吧,這消息不用我們送給父皇,趙指揮使那邊也很快就會知曉。”
“他是這次突襲幽州的總指揮,定然會第一時間將消息彙報給父皇知曉的……”
範質仍舊不罷休:“殿下,趙匡胤那邊說不說是他的事,我們說不說是我們的事!”
“作為臣子,怎能知而不報……”
郭宗訓皺了皺眉,臉色驟變,沉聲道:“怎麼?”
“你們忘了父皇之前是怎麼說的嗎?”
三人一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又都呆呆地看向郭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