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此人不僅看出了宋軍“假途滅虢”,而且還在宋軍借道荊南時,力助高繼衝抵抗宋軍,不讓宋軍借道,甚至還想設伏抵抗宋軍。
隻可惜曆史上的高繼衝並沒有采取他的建議。
李景威因此徹底失望,知道荊南不保,於是寧肯以死明誌,也不投降,更不背叛荊南!
其實早在幾天前高保寅來到荊門時就已經暗中聯絡過他,想要投靠他。
所以他當時就知道了今日這場宴席就是特意為他準備的鴻門宴,也知道事情已然與曆史的軌道不一樣了。
他本可以不來,畢竟連高保寅這樣的親王都已經投靠自己了。
但在郭宗訓看來,像李景威這樣忠義的武將,是絕不能錯過的!
萬一自己不來,這李景威真的自儘了,就實在太可惜了……
郭宗訓深深看向李景威:“李將軍,本宮之所以來,就是不希望像李將軍這樣的忠義之士白白丟了性命!”
“本宮知道你對荊南的忠心,這的確很讓人欽佩!”
“可你的眼裡難道隻有荊南的百姓?”
“天下其他的百姓就不是你的同胞了嗎?”
“這亂世已經持續了這麼多年了,無數的百姓都因戰火而喪生,難道還不該大一統嗎?”
“還要死多少無辜百姓才滿意?”
“難道非要看著華夏大地四分五裂才好嗎?”
頓了頓,郭宗訓又道:
“李將軍!”
“隻要你願意,本宮願與你一起結束亂世,一統天下,還天下百姓一個安定的生活,造一個亙古未有的盛世……”
郭宗訓說著,往前邁了一步,同時給姚內斌遞了個眼色。
李景威卻突然冷笑道:
“這口才,不愧是大周的神童太子!”
“是,你講的都很有道理,可誰知道你是真的為了天下蒼生,還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
“我李景威隻是個小人物,想不了天下那麼大!”
“我隻知道我作為荊南人,就要用性命保護荊南百姓!”
“如果荊南亡了,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說著,他便要再次發力扼自己的咽喉。
可郭宗訓卻看著他通紅的眼睛,語氣平靜卻堅定地說道:
“荊南沒亡!”
李景威不由地再次愣了愣!
郭宗訓繼續道:“隻要荊南的百姓還在,荊南就沒亡。”
郭宗訓歎了口氣,幽幽道:
“本宮知道再怎麼和你講道理,你也不會相信本宮!”
“本宮也知道,你想擒本宮,是為了荊南百姓。”
“可你想過沒,打仗會讓多少人流離失所?”
“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說到此,他突然指著已然被射殺的那些刀斧手:
“講大道理你不信,講遠的你又沒有感覺!”
“好,那你睜眼看看這些被你安排埋伏本宮的人,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難道還看不到嗎?”
“荊南還有無數像他們這樣的人,他們的家人都在荊南,你讓他們跟大周拚命,他們的家人怎麼辦?”
“你還要讓多少像他們這樣的人無辜慘死?”
李景威看著那些已然變成屍體的刀斧手,沒了之前的凶悍,心裡更像被什麼東西揪了一下,疼得厲害。
見狀,郭宗訓繼續趁熱打鐵道:
“本宮承諾,隻要荊南歸周,荊南百姓免三年賦稅。”
“願意從軍的,編入大周禁軍,俸祿比現在高三倍!”
“願意回家的,本宮給他們分田,讓他們能養活家人。”
“將軍,你守荊南,不就是想讓百姓過好日子嗎?”
“本宮給的,難道不是你想給的嗎?”
李景威看著郭宗訓稚嫩卻堅定的臉,一瞬間,他竟突然說不出話來。
此時,高保寅走到他身邊,輕輕歎氣:“將軍,彆固執了!”
“太子仁明,跟著他,荊南百姓會過得更好……”
不料,因為高保寅的這句話,原本還有些動搖的李景威竟突然再次勃然大怒:
“你們說再多也沒用!”
“要投降你們自己投降!”
“忠臣不是二主,還是那句話,我李景威生是荊南人,死是荊南鬼……”
說著,他竟直接狠狠發力掐向自己的脖子!
高保寅臉色大變,當即大呼道:
“不要啊,李將軍……”
……………………………………
說明:
1、關於關於李景威:
李景威(?-963年),是五代十國時荊南的政治人物,荊州長陽人。
乾德元年(963年),宋軍借道荊南,聲稱士兵隻經過城外。李景威認為“用兵崇尚權謀詭詐,城外之約不可信,宋軍打算趁張文表作亂攻打荊南”,並表示荊南幾萬士兵久經訓練,自己願意儘力一戰。但少監孫光憲堅持不可,高繼衝最終沒采納他的建議,李景威感歎“不采納我的建議,大事去矣”,於是自儘明誌。趙匡胤感歎他的忠義,滅荊南後命王仁贍恩恤其家人。
2、關於李景威自殺:
《新五代史》中明確記載其“因扼吭而死”。
《長陽記》、《長陽地名傳奇》等文獻也有提到,李景威在宋軍借道荊南時力主抵抗未果,“自掐喉嚨窒息而死”,當地百姓為紀念他的忠義,將其屯兵之地命名為“將軍嶺”,附近峽穀稱“歎氣溝”。
這些記載雖帶有地方色彩,但與正史中“扼吭而死”的描述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