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伐遼,那我問你,打仗需要的錢鈔,你們準備從哪裡籌?”
蔡京繼續說道:“為了伐遼,童貫和王黼一道,從江南籌了六千萬貫。
看到李良嗣和陳紹一臉懵,蔡京嗬嗬一笑:“哦,對了,這事你們或許還不知道。”
陳紹和李良嗣級彆不夠,這種事當然不知道,但是蔡京竟然直接說了出來。
兩邊的矛盾,竟然如此之深了麼?
蔡京這屬於是不顧及對方的臉麵了,看來伐遼這件事,觸及了他的逆鱗。
蔡京是因為給趙佶搞財政有一手,能夠拿出源源不斷的錢財,來供趙佶揮霍,這才得以數次拜相。
童貫要伐遼,無疑是給他增加天大的工作量。
一旦開戰,朝廷的錢都拿去填了前線。
可是皇帝呢?
他是個可以節衣縮食,減少自己開支,然後全力支援前線的君主麼?
蔡京和皇帝相處這麼久,當然知道他不是。
當今皇上絕對不會虧待自己,等他發現沒錢揮霍了,肯定還是要逼著自己給他弄錢。
去哪弄?
蔡京心中,早就大為不滿,江南富庶,一直是他弄錢的對象。
“如今江南道百姓,苦不堪言,已經到了水深火熱,活不下去的地步!你們竟然還要伐遼,這六千萬貫,也不知道有多少,真的能用到伐遼上,恐怕上來就有一半進了王黼和童貫的口袋了吧!”
這句話一出,在場眾人,沒有一個敢插嘴的了。
包括給自己經營‘愣頭青’人設的陳紹。
有些事,不是愣就能摻和的,他是裝愣,不是真傻。
蔡京冷笑一聲,“伐遼的事先擱在一旁,若是你們真的逼反了江南,在江南出現了民變,老夫倒要看看,你們如何收場。”
陳紹倒吸一口涼氣。
蔡京宰執天下,果然是有些水平,他已經看到江南的風險了。
方臘起義,恐怕就在這幾天了。
今日大罵一通,看似是被自己激怒,未必沒有提前甩鍋的意思。
江南道,真就是被王黼和童貫逼反的?
你蔡京今天罵罵人,就能洗乾淨麼,花石綱這些事的錢,到底是進了誰的口袋。
盤剝江南,朝廷中這六賊,哪個沒分?
王黼和童貫,恐怕還吃不下這麼大的肥肉吧。
高屐在一旁說道:“恩相息怒,且不說什麼伐遼和江南民力枯竭,單說這次伐夏之戰。十幾萬大軍,數十萬民夫,六路轉運,現在哪裡還剩得下!眼看就要動支三司之數,十萬將士遠戍,缺了糧餉是了不得的事情,這包袱也隻有咬牙背下來,三司這些日子忙亂,正在籌措陝西六路的餉銀,沒想到還有人要再開辟戰場。”
兩人一唱一和,把今日的事,痛痛快快地罵了一通。
肯定會有人,把事情原原本本,對話一字不差地傳給童貫。
所以看似蔡京在罵李良嗣和陳紹,其實他倆就是來代童貫挨罵的。
是兩個挨罵草人。
李良嗣當下諾諾應命,狼狽告退。
反倒是陳紹,依然是腰杆筆挺,仿佛根本沒聽懂。
從蔡府出來之後,李良嗣就一直抱怨個不停。
他甚至都開始埋怨童貫了。
為什麼好端端的,要派來一個棒槌,連蔡京都敢懟的莽夫。
陳紹在一旁,笑嗬嗬地說道:“李兄,你還沒看出來麼,蔡相是絕對不會支持我們的。”
李良嗣歎了口氣,不再說話。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他要開始準備接下來的麵聖了。
麵見皇帝這件事,他還是很看重的。
在他看來,蔡京說的事都不叫個事。
大遼的君臣,早就爛到了骨子裡,李良嗣不懂大宋,但是他懂大遼啊。
他堅信就憑大遼那如此昏聵的天子,如此奸佞的群臣,羸弱的將士...肯定是一碰就碎。
缺錢怕什麼,打下燕雲十六州,有的是人口和錢糧。
大遼的那些貪官汙吏,積累了無數的錢鈔。
隻要開戰,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李良嗣生於大遼,長於大遼,又在遼國做了幾十年官。
他覺得世上的帝國,再也沒有比大遼更爛的了。
可惜,他來得晚,他還不懂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