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新城公主是長孫氏最小的女兒,李世民對她尤其寵愛,李治也對她疼愛有加。
公主生下來不久,長孫氏就去世了,李世民不放心彆人看管她,特地安排她與一母同胞的李治和姐姐晉陽公主一起生活,這樣姐弟三人可以相互照顧。當公主到了適婚的年齡,李世民先是將她許配給魏征的兒子,後來前朝變化,李世民一怒之下取消了婚約。
後來李世民又給她挑選了一位夫君,也就是長孫詮,定下婚期之後,李世民就去世了,等孝期過去,李治就將妹妹下嫁了。
婚後,公主與駙馬的感情很好,可惜好景不長,後來長孫無忌遭到清算,家族被牽連,很多長孫子孫被殺掉,長孫詮也被害而亡,剛剛23歲的新城公主便成了寡婦。
公主鬱鬱寡歡,李治覺得愧對妹妹,又為妹妹尋得一位駙馬韋正矩,這個人看似道貌岸然,其實他娶公主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接著公主的勢力往上爬。後來李治病重,武則天掌權,武則天不喜歡公主,自然也不會重用韋正矩,他的上升之路被阻攔,於是常常怪罪於公主,有時候甚至出言不遜。
公主本來與前夫感情深厚,現在的駙馬又不愛她,沒多久公主就病逝了。李治聽說後十分傷心也無法接受,便派人去查探,得知韋正矩對公主無禮,韋正矩無從辯駁,李治看他沒話說,就賜死駙馬為公主陪葬,韋正矩的家人也遭到流放。
卻說高宗年已半百,精力已衰,武氏年齡比高宗還大三四歲,偏她生得豐采異常,望去還是半老佳人,並不象五六十歲形狀。
武則天情興不減,因為高宗沒用,武則天已把他看作眼中的釘子。表麵上禱祝高宗速痊,背地裡卻咒他早死,她好另外找人。老天有意成全,高宗的頭眩病日甚一日,返都後臥床不起,數日後駕崩。
李治去世後,武則天悲悲戚戚情不能禁,一樁樁往事湧上心頭,自己身為才人時,是風流倜儻的李治讓她走出青春花季的鬱悶;在感業寺孤守青燈時,又是李治在殘夜裡給她送去溫情,並讓她二進皇宮朱門;從昭儀到皇後,是李治力排眾議,掃平一路障礙;從帷幔之後的小心翹望,到堂而皇之的矜持主政,依舊是李治用詔令的方式告示天下。武則天親自執筆寫下了泱泱五千言的駢體文《述聖記》。文章從緬懷先祖先皇的豐功偉績開篇,簡要追述了先帝高祖和太宗從晉陽首義到平定天下的史績,著重記述了高宗李治的一生,特彆是自太子監國到駕崩前的重大曆史貢獻。
除了謹遵亡夫遺詔,讓他歸葬關中之外,武則天還要把《述聖記》刻成碑石,樹立在乾陵。
李治遺詔讓太子繼位,遇到國家大事,應該聽取天後武氏的意見。
李治離不開武則天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多年夫妻,感情深厚。雖說皇家沒有真正的感情,但對於陪伴了自己33年的皇後,要說沒有半點感情,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二,武則天才能卓著,李治在扳倒長孫無忌後,便患了嚴重的”風疾“,與現在的高血壓一類的病有些相似。患者經常會出現頭暈目眩、眼斜口歪、麻木,甚至會有昏厥、半身不遂等症狀。正好武則天對於政治有難以想象的天賦,正是由於武則天的存在,李治才能在病重的情況下,保持對大唐的統治。
武則天之所以備受爭議,正是因為她是正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就是說,她以一個女人的身份登基為帝,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當時的李治就算想破腦袋也想不到,武則天居然有一份當皇帝的心。他滿心想的是,李顯終究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就算不爭氣或者意外早逝,武則天也鬨不出什麼亂子,武則天隻能做大唐王朝的幕後的主宰。
李顯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後,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李顯重用韋後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李顯把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職),裴炎立馬表示不可。李顯大怒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個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武則天,武則天當時一心想廢掉李顯,無奈沒有機會,聽到裴炎的話後欣喜若狂,真是想什麼來什麼,於是趕緊下懿旨,以唐中宗要“將天下讓與韋玄貞”為罪名將他廢掉,接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皇帝。
武則天臨朝稱製,裁決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義改年號為文明,冊封正妃劉氏為皇後、長子李成器為皇太子。李旦被軟禁在皇宮中不得預聞政事。
武則天雖然登上了寶座,但是古代傳統上的“男尊女卑”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在當時每個人的印象中,滿朝文武幾乎沒有幾個樂意看到一個女子稱製。前唐遺臣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要怎樣扳倒武則天。
這其中也包括當朝的宰相裴炎,裴炎可以說是唐高宗李治最為信賴的大臣。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之前,命令太子李顯監國,裴炎就是輔助太子的心腹大臣之一。
武則天親族請立武廟,再追封武氏先祖為王,這一建議遭到裴炎的極力反對,他勸諫道:“太後母儀天下,不應偏私親屬,難道太後忘了呂氏敗亡的教訓了嗎?”
武則天聽後回道:“呂後是封呂氏為王,而我是追贈死者,情況不一樣”,裴炎仍認為武則天應該防微杜漸,武則天一聽很不高興,後來武承嗣又建議殺了韓王和魯王,以絕李氏宗氏之望,武則天詢問宰相的意見,其他兩人都一言不發,隻有裴炎極力反對。
這時英國公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裴炎趁機請武則天還政於李旦。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鎮壓揚州叛亂,徐敬業兵敗被殺。武則天一怒之下,追削徐世績等人的官爵,並將其墳墓挖開,徐世績死後落得了個開館戮屍的下場;而裴炎也被武則天以謀反的罪名斬首。
原來徐敬業叛亂之前,讓駱賓王編了一首童謠在洛陽傳唱:“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
兩片火就是“炎”字,緋衣是個裴字,當殿坐就是說裴炎要當皇帝。
徐敬業起兵後,給裴炎寫了一封信,結果這封信被人截獲交到武則天手裡,而信中隻有“青鵝”兩個字。武則天說:“青”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十二月”,“鵝”的意思是“我自與”。所謂青鵝,就是“十二月,我自與”的意思。
於是武則天下令把裴炎處死。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可以和一群男人爭權。為了除掉自己登基路上的障礙,武則天便努力從兩個字中尋找裴炎反叛的證據。至於“青鵝”是不是這個意思,隻有徐敬業知道。也許他使的反間計,裴炎怎麼可能當皇帝呢?
徐敬業兵敗之後,武承嗣建議武則天借機剪除諸王,這讓諸王更是提心吊膽,想反抗卻無能為力。韓王李元嘉之子李譔與越王李貞之子李衝交遊廣闊,政治敏感度較高,便以密語的形式四下串聯相約舉事,李唐皇室終於有所反應,由李譔與李衝牽頭,偽造皇帝的書信,要求諸王派兵勤王。可是效果非常不理想,如紀王李慎就堅決拒絕起兵,因為實力太過懸殊。魯王李靈夔之子李藹承受不住壓力,竟然出賣父親和皇室宗親,將他們將要起兵的計劃全盤報告武則天,隻求換得自己免死不誅。
相對於李唐皇室男性令人失望的表現,女人們則體現出令人欣賞的態度,唐高祖李淵之女常樂公主表現出了果斷的決心。她的女兒趙氏嫁給武則天第三子李顯為嫡妃,卻被武則天無故餓斃,雙方早已結仇。接到越王的消息,常樂公主慨然道:“昔日隋文帝將篡周室,尉遲迥身為北周皇室的外甥,猶能舉兵匡救社稷。功雖不成,威震海內,足為忠烈。現在諸王均為先帝之子,豈能不以社稷為心!麵對如今李氏危若朝露的困境,不能舍生取義,尚待何時!就算是兵敗身死,也無愧此生。”雖然知道力量不足以對抗武則天,可是公主果決的口吻,卻分明流露出必死的淒涼。常樂公主的這番話,讓李唐皇室的男性汗顏啊,這番話也充分地表現出當時女性強烈的參政意識和巨大的社會活動能力。這大概也是武則天能在唐代出現,而且隻能在唐代出現的原因吧。
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說要還政於皇帝。李旦知道這是母後在試探於他,便數次上表推辭,請求母後繼續臨朝。武則天順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請求,依舊臨朝稱製把持朝政。
688年,武承嗣將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字的白石獻給武則天,聲稱是在洛水中發現的。武則天大喜,將白石命名為“寶圖”(後改稱“天授聖圖”),又加尊號為聖母神皇。李旦作為皇帝,不但無法阻止,還要隨武則天親臨洛水,參加“拜洛受圖”大典。
傅遊藝本來隻是一個從六品小官,但非常善於揣摩上級意圖,武則天臨朝稱製期間,傅遊藝率領關中百姓九百餘人上表,勸武則天稱帝。武則天嚴厲批評了傅遊藝,並拒絕了這一要求,但又暗暗提拔他為給事中。
傅遊藝歡欣鼓舞,過了沒幾天,組織了遠近百姓、各族酋長、沙門、道士、王公大臣等六萬多人再次集體上表勸進。李旦迫於形勢,也上表請母後稱帝,並求賜武姓。是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格。太子李成器則降稱皇孫。自此李旦成為武氏諸王以及酷吏的攻擊目標,開始了艱難的皇嗣生涯。
而傅遊藝則被一舉提拔為宰相,在一年之中他的官服顏色變了青、綠、朱、紫四色,人稱“四時仕宦”。
傅遊藝官升得太快,有些膨脹。竟然夢到自己登上了皇帝聽政的湛露殿。醒來之後,他將夢境告訴朋友,朋友馬上向女皇告密。女皇立即逮捕傅遊藝,並逼迫他自殺。
卻說貞觀二十二年時,武將李君羨求見唐太宗,恰巧宮廷宴請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講各自乳名。李君羨自報家門道:“在下乳名五娘子。”
唐太宗一聽大笑道:“你既為女子,為何如此雄健勇猛?”
聽完皇帝的話大家都笑了,但是笑後唐太宗突然想起了那個“唐三代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預言,而李君羨乳名“五娘子”,莫非這則讖語指的就是他?而且李君羨官拜“武衛將軍”、封號“五連縣公”、籍貫“武安縣”,全部有“武”字,唐太宗不由暗下殺心。
於是唐太宗借故革其禁軍職,然後貶出長安,再之後派人嚴密盯住李君羨,在獲知他與一個通曉佛法的道信和尚形影相隨竊竊私語後,就鼓動禦史彈劾他與妖人勾結圖謀不軌,然後將其誅殺,全部家產被查抄沒收!
天授二年,他的家屬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為了證明自己有天命,下詔追複李君羨官爵,以禮改葬。
武則天稱帝後最擔心的事就是李唐複辟,因此她非常警惕那些對李唐有好感的人,擔心他們會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