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武惠妃死後,唐玄宗鬱鬱寡歡,宦官高力士建議在全國選美。高力士來到福建。
江采萍不僅容貌美麗,而且溫柔典雅,很快便擄獲了玄宗的心。江采萍自小喜愛淡雅,也喜歡同樣淡雅的梅花。唐玄宗便將她封為梅妃,特地在後宮為她栽種了一片梅林,當梅花盛開之時,玄宗便攜梅妃來到這裡,賞花吟詩,恩愛無比。
公元719年農曆六月初一,楊玉環出生於宦門世家,高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親楊玄琰擔任過蜀州司戶,楊玉環的童年在蜀州度過。
開元十七年,楊玄琰去世,楊玉環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她性格婉順,通音律,擅歌舞,並且善彈琵琶。白居易的《長恨歌》中說她: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應邀參加。鹹宜公主的胞弟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個人十分恩愛。
此時有人告訴李隆基,說他的兒媳楊玉環姿色冠絕天下,並且神似武惠妃。玄宗一聽來了興趣,立即召楊玉環進宮。
高力士來到壽王府傳旨,楊妃道:“聖上宣我何乾?”力士道:“奴婢不知,娘娘見駕自有分曉。”楊妃慘然來見壽王道:“妾事殿下祈訂白頭,誰知聖上著高力士宣妾入朝,此去必與殿下永訣矣!”壽王執楊妃之手大哭道:“勢已如此,料不可違。倘若此去不中上意,或者相逢有日。”力士催促不過,楊妃隻得拜彆壽王流淚出宮。
高力士回宮複旨,玄宗當即傳令楊妃覲見。楊妃輕移蓮步來到座前參拜。玄宗命令宮中的婢女將她攙起來。這時已是黃昏時分,宮中燭影搖動,階下月光明亮,玄宗就在燈月下仔細打量楊妃,隻見她春山脈脈,依稀似越國西施;婉轉輕盈,絕勝那趙家合德。玄宗當即讓她侍宴。楊妃不敢怠慢,謝過恩後坐在玄宗身旁。玄宗問她擅長什麼技藝,楊妃說她懂點音律,玄宗就命高力士取來玉笛給她吹。
楊妃一吹玉笛,玄宗隻覺得清音曼妙音韻鏗鏘,玄宗一邊打拍子一邊讚不絕口,又親手寫了一篇《霓裳羽衣曲》教她唱。這首曲子是玄宗登女兒山時有感而作,楊妃看過曲子立即心領神會,依著曲子唱起來,真的是字字清楚聲聲宛轉,玄宗欣喜若狂,親自斟了三杯美酒賜給楊妃。楊妃連飲連乾,喝完後臉若桃花更加明豔。玄宗又賜給她金釵等物,楊妃含羞接受。玄宗命侍女撤去筵席,整頓床褥。楊妃當晚就留在宮裡,與玄宗上演了一出魚水同歡的好戲。
第二天玄宗命楊妃寫一份奏折,請求當女道士,玄宗讓她住進南宮,賜號太真,改稱南宮為太真宮,名為修道,實際上是尋歡作樂。不久唐玄宗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正式冊封她為貴妃。
為了補償兒子李瑁,玄宗給他討了個新媳婦韋妃,同時還賜予他許多金銀珠寶。麵對父皇的橫刀奪愛,李瑁儘管懷恨在心,也隻能選擇隱忍,沒有表示任何不滿。
韋妃後來給李瑁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三個封了王。
唐玄宗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都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
楊貴妃有一個堂兄叫楊釗,本來是武則天麵首張易之的兒子,張易之被殺後妻子改嫁楊家,他也隨母親過去成了楊家的兒子。楊釗長大後不學無術,家裡人都瞧不起他,隻好去四川從軍,後來當了個都尉。楊玄琰在四川病故後,楊釗就近往來,名義上照顧後事,暗中和楊玄琰的幾個女兒通奸,大女兒嫁給崔氏,二女兒嫁給裴氏,三女兒嫁給柳氏,楊玉環最小,楊釗本來就不姓楊,也不能說他**。楊玉環懷念三個姐姐,就要求玄宗把她們迎進京城,並賜給府第。
楊釗聽說楊玉環得寵後,晝夜兼程從蜀地趕到長安,並把所帶的特產分給了楊家姐妹,楊玄琰的二女兒喪夫守寡,楊釗就留在她家裡重敘舊情。楊玉環在玄宗麵前說楊釗善於“樗蒱”(一種棋類遊戲)。玄宗於是召見楊釗。楊釗一表人才,言辭也很機敏,奏對時頗會討好玄宗,玄宗便在宮中給他安排了一個職位。玄宗與楊氏姐妹賭博時,令楊釗計算賭賬,賜名國忠。
唐玄宗千方百計將玉環弄到手之後,便日日與楊妃在一起,很快把梅妃忘卻了。梅妃擅長詩賦,一日她寫了一首《一斛珠》,托人帶給玄宗。玄宗見詩,便想起了昔日與梅妃在一起的情景,於是召她入翠華西閣敘舊。
不料此事被楊貴妃探知,醋意大發,把玄宗和梅妃一番羞辱。李隆基畢竟是皇帝,怎能讓貴妃如此教訓,一怒之下,命人將楊貴妃送回娘家。玄宗雖然沒有派人去接貴妃,但心中還是十分想念。
這時一個叫吉溫的人來遊說唐玄宗,正中玄宗下懷。唐玄宗立刻派人看望貴妃,還將自己的禦膳分了一半給她。楊貴妃見皇帝派人來看她,感動得淚流滿麵,馬上伏地認錯,還剪下自己的一縷頭發獻給玄宗。唐玄宗一看到貴妃的青絲,就派高力士將她接回了宮。
唐玄宗時期的邊將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是安祿山站在風口上飛了起來?
其中一個原因,是胡人身份起了作用。
天寶年間,權相李林甫為了防止邊帥入朝為相跟自己“搶飯碗”,就向唐玄宗建議,在邊防重用胡人將領——“以寒族胡人專大將之任”。
李林甫說,之前常以文人為邊帥,他們打仗怯懦,不如武將,如果與四夷乾架,還是要靠武將。武將中最好用的當然是蕃將,他們生性強悍,驍勇善戰,若加以安撫,必定會誓死效忠。
當然,對李林甫本人最有利的,是這些人一般不會與他爭奪相位。
唐玄宗同意李林甫這一主張,提拔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威震邊關的蕃將,也為安史之亂的爆發留下深深的隱患——借此政策上位的,就有野心勃勃的安祿山與史思明。
安祿山本是營州夷種,本姓康氏,初名阿落山,因其母再適安氏,遂冒姓安,改名祿山。
據榮新江教授考證,安祿山的父親很可能是粟特人,粟特人以經商為業,足跡遍布東西方,與各族人多有交往。安祿山也有類似天賦,史載,他精通九種蕃語,從小就擅長與人打交道,因此做了諸蕃互市牙郎,在邊地市場做中介謀生。
戰爭,給了這個胡人野蠻生長的土壤。
開元二十年(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使,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準備亂棍打死他;安祿山高聲叫道:“大人難道不想消滅蕃族嗎?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就把安祿山提拔為偏將。張守珪老是嫌安祿山過於肥胖,安祿山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祿山以驍勇出名,張守珪把他收為義子,出入隨侍。
一日張守珪洗足,安祿山侍側。見張守珪左腳底有黑痣五個,便注視而笑。張守珪道:“我這五枚黑痣,識者以為貴相,你笑什麼?”安祿山道:“兒乃賤人,不料兩腳底卻有黑痣七枚,今見恩相腳下也有黑痣,所以竊笑。”張守珪聞言令他脫足來看,果見他兩腳底俱有七痣,狀如七星,比自己腳上的更黑更大,因此愈加親愛。讓他當了“捉生將”——一種專門抓獲俘虜的低級軍官。
於是安祿山經常帶三五騎出去,俘虜數十契丹人而歸,靠軍功不斷升官。張守珪對其大加讚賞,並收他為養子。
在此期間,安祿山認識了史思明。
除了體重不一樣,史思明就像是另一個安祿山。他與安祿山同歲,也是營州雜胡,做過互市郎,且同樣陰險狡詐。
史思明早年因負債逃亡,被奚人俘虜,卻臨危不懼,假裝成唐朝的和親使,對奚人說,你們如果殺了我,一定會招來大禍。之後他見了奚人首領,長揖不拜,傲慢地說:“大國天子使見小國國君不拜,禮也。”奚人雖然對他痛恨不已,卻信以為真,不敢得罪,還派了數百人隨史思明入朝。史思明想了一條毒計,決定用這幾百條人命將功贖罪。到了平盧,他暗中派人向唐軍通報消息,將這些奚人迎入館舍,隨後坑殺。
張守珪得知此事後,也將史思明當作人才,升為將軍。安、史二人自此開始,當了多年的同事。
有一次,安祿山率領史思明等人進攻契丹,晝夜行軍,路遇大雨,被契丹人痛扁了一頓,幾乎全軍覆沒,安祿山自己帶著麾下20騎逃脫,馬鞍中箭,鞋也丟了。安祿山難掩怨憤,將責任歸罪於兩名部下,將他們斬首。史思明此時卻機智地躲了起來,他擔心安祿山怪罪於他,暫時不去相見,逃入山穀20天,收集散卒700人。
等到安祿山窘迫之際,史思明才帶著這支軍隊去見安祿山。此時安祿山如久旱逢甘霖,拉著史思明說,有你在,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安祿山走遠後,史思明才對彆人說:“我要是早幾日回來,恐怕也要被殺頭了。”
與老朋友史思明一樣,安祿山也極其擅長察言觀色,為了加官進爵不擇手段。每次朝中派使者到邊地,安祿山都加以賄賂,請他們在玄宗麵前美言幾句,刷刷存在感。這一方法頗有成效,經過彆人的吹捧,唐玄宗也聽說了安祿山這麼一個“忠臣良將”,對他多次提拔。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祿山任平盧兵馬使。朝廷又授予他營州都督、平盧軍使等官銜。
到了天寶元年(742),任命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早年漂泊無依的雜胡安祿山,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
為了接近唐玄宗,安祿山不斷為自己塑造好口碑,甚至以欺騙手段偽造戰功。他在邊界製造事端,挑起戰爭,迫使奚與契丹殺了唐朝和親嫁過去的宗室之女後起兵叛唐。安祿山出兵討伐,還向唐玄宗邀功,上書說自己在行軍途中夢見了先朝名將李靖、李勣向自己求食,於是為他們立廟,祭奠時廟堂上還出現了靈芝草,這是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