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楓的話,他歎了口氣,走了出來,坐在了剛剛裡正的位子上,道:“我不是有意的,就是想出來喝口水,沒想偷聽!”
李楓自然不追究這個。
他看了看王文正,問道:“夫子能說說你之前的事情嗎?”
“為何得罪知府大人?”
“又為何被禁考?”
“做了這種事,上麵還沒有對夫子趕儘殺絕,為什麼?”
李楓一口氣問了很多問題。
他看著王文正,想知道一個答案。
因為,他心中已經有了一個計劃。
這事得王文正幫忙。
要是王文正肯將他的事情和盤托出,他便能拉此人入夥。
要是無意和他為伍,他也不強求,自會讓其離開。
從此各不相乾。
王文正看向李楓。
好一會兒,才長長歎了口氣,道:“也不是什麼值得隱瞞的事。”
“既然李兄想知道,我如實相告就是。”
雨聲雷聲混雜在一起。
李楓認真傾聽。
聽完後,都不得不感慨,這王文正可真是掃把星附體了。
他三歲啟蒙,五歲便可通讀啟蒙讀物。
之後攻讀四書。
為人聰惠,王家覺得他是麒麟子。
於是攜子拜入知府門下。
當時的知府剛剛到任,見他確實是少年天才,便收他為徒。
十三之後。
他更是跟在知府身邊,走訪四方,可謂親子也不為過。
可這樣的少年天才,卻運氣不佳。
十四步入科舉之路,同年獲得童生之名,一舉拿下清河郡神童之稱。
次年八月,過院試,再次奪得魁首。
人稱王案首。
從那之後,王文正之名,響徹整個清河郡。
附近之人都知道清河郡出了一位神童。
三歲識字,五歲作文,風采過人。
就在眾人期待他一路高歌,繼續神童之名時,上天卻不眷顧他了。
十六那年,王文正送彆恩師,準備鄉試。
可前往考試途中,偶遇拱橋坍塌,王文正跌入水中,差點一命嗚呼,要不是路人相救,王文正早已殞命。
鄉試三年一次。
王文正第一次鄉試失利,彆無他法,隻能又等了三年。
十九那年,王文正第二次鄉試,和第一次一樣,這次雖然沒墜河,卻把腿給摔斷了。
鄉試當天,他直接暈了過去。
第二次鄉試,再次失敗。
後麵的第三次,第四次,皆都是意外頻發,他都送走了好幾位知府縣令,卻唯獨沒讓自己走出去,何其可悲!
最後。
世人忘記了王文正天才之名。
隻知道淮陽府有一位隕落的天才。
後來,這任知府攜家人上任。
其子猖狂至極,一到淮陽府,就對王文正橫眉冷眼。
說他枉為案首。
就不配進入官學,更不配減免賦稅和徭役。
更彆說,奪得案首之人,每年可從當地府衙領取5兩銀子和數量不等的精米。
財帛動人心。
名聲如殺人利刃!
那知府兒子就是個傻子,被人當槍而不自知,偏要和他為敵。
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