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獸園丁字區,陋棚如舊,塵埃在從縫隙透入的微光中緩慢浮沉。
林風本體盤膝,五心向天,氣息卻並非沉凝,而是呈現出一種奇特的“空”態。
仿佛他坐在那裡,又仿佛那裡的空間本身微微凹陷,將光線、聲音乃至神識都subty吸納、偏折。
外界的紛擾——趙鐵柱的諂媚、王管事的窺探、靈獸的嘶鳴——皆被這層無形的空間漣漪濾去,未能在他心湖驚起半分波瀾。
他的全部意識,已沉入一場對“空間”本質的追索之中。
化神之門,需以一條大道為基,滋養元嬰,破殼而出。
而他選定的路,自始至終,唯有空間。
識海之內,景象玄異。
元嬰小人不再端坐,而是懸浮於空,雙手虛抱,仿佛環抱著一個無形無質、卻又包含萬有的“點”。
三股經由分身傳來的龐雜感悟洪流,正被這“點”緩緩吞噬、解析。
來自西海深淵的感知,冰冷、浩瀚,帶著星辰運轉的磅礴韻律與引力導致的細微空間彎曲。
星辰核心碎片雖未在手,但其存在本身,便是對空間規則最直觀的詮釋——質量如何扭曲時空,引力如何編織宇宙的經緯。
這股感悟,如同最精密的尺規,為他度量著空間的“曲率”。
來自李家內室的鋒銳煞氣感悟,凝練、霸道,帶著撕裂一切的決絕。
那古兵刃殘片的金戈煞氣,其極致鋒銳,從某種角度而言,亦是對空間結構最暴烈的“切割”與“穿透”。
這股感悟,如同最鋒利的刻刀,為他演示著如何以點破麵,如何將力量凝聚到極致,去破壞空間穩定的“膜”。
來自遊方身的繁雜信息流,則提供了此界對空間認知的普遍框架與邊界——《天機卷》中提及的“空間壁障異常穩固”、“化神方可初步涉足”、“虛空石”、“界空藤”等物…這些信息如同地圖上的標注,讓他知曉此界空間的“強度”與“特性”,何處是坦途,何處是深淵,何處可能存在天然的“褶皺”與“捷徑”。
林風並未直接吸收這些力量法則或鋒銳意境。他以空間之道為鏡,映照萬法。
星辰引力扭曲空間?那他便細細體味那扭曲的“弧度”與“張力”,感知空間本身是如何在巨大質量麵前“屈服”並“變形”的。
這並非要掌控引力,而是要更深刻地理解空間的可塑性。
金戈煞氣撕裂空間?
那他便剖析那“撕裂”瞬間,空間結構是如何被“繃緊”、“突破”乃至“破碎”的,感知那臨界點的“脆性”與“韌性”。
這並非要追求鋒銳,而是要洞察空間承受的極限與破壞的機理。
萬寶樓的記載描述空間穩固?
那他便以自身天道築基的空間感知,去印證、去比較,尋找此界空間與宇宙星海間空間結構的細微差異與共通之處,理解規則在不同世界的“顯化”方式。
萬法流過,隻取一瓢——那一瓢能映照“空間”真意的水。
漸漸地,他識海中那被元嬰虛抱的“點”開始發生變化。
它不再虛無,內部仿佛有無數極細極微的、銀灰色的“線”在生成、交織、扭曲、盤旋。
這些“線”並非實體,而是他對空間規則理解的具象化呈現!
它們時而如星辰軌跡般勾勒出彎曲的弧度,時而又如金戈劈砍般繃直、銳利,時而又如大地般厚重穩固,抵禦著無形的壓力。
這些銀灰色的空間道痕越來越密,越來越清晰,逐漸在元嬰虛抱之處,凝聚成一道極其微小、卻複雜精密到難以言喻的立體符紋——一道純粹由空間規則感悟凝聚而成的空間道種雛形!
就在這道種雛形形成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