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諸君須牢記:經義答卷,當以‘注疏為骨,時務為肉’。
譬如論及‘仁政’,既可引孟子‘製民之產’之主張,亦可結合當下朝廷推行之策,論述其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防範胥吏巧立名目、從中盤剝,真正使惠民之策落到實處。
如此,聖人之微言大義,便不再是空中樓閣之空論,而是能落地生根、惠及萬民的實在策略。
考官見此,方能認可爾等不僅‘懂經’,更‘懂得如何用經’,此方為科舉經義取士之根本!”
台下一片寂靜,許多學子眼中閃爍著興奮與明悟的光芒,仿佛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王明遠更是心潮澎湃,周老所言,雖書院教諭也曾點過,但從未讓眾學子如此深刻的理解科舉的本意,如何理解寫文章破經義的核心。
“其二,便是策論之要。”
周老太傅繼續娓娓道來:“策論,乃科舉的重頭戲,亦是最易顯露學子淺薄或是深厚之處。
老夫昔年閱卷,曾見有考生論及‘邊患’,通篇皆言‘當練兵!當固城!當禦敵於國門之外!’言辭鏗鏘,氣勢十足。
然,細細讀來,卻無一句涉及‘練多少兵?糧餉從何而來?城池修於何處險要?縱深幾何?民夫如何調配?’此類策論,看似高屋建瓴,實則大而無當,空洞無物。
若真委以此等學子守邊之責,恐非國之福,民之幸也。”
這話引得台下響起一陣低低的讚同聲和訕笑聲。
“諸君須明白:策論考校的,非是爾等知道什麼,而是‘倘若委爾以重任,爾能做什麼?能做到何種地步?’”
“譬如考題為‘流民安置’,諸君不可隻空泛寫道‘宜安撫、宜勸農、宜施粥’,此等話語,雖出於史論等常見經義注疏之中!
但更需寫具體之策:其一,‘編戶籍以清來源’該如何執行,需多少吏員,耗多少時日,可能遇何阻力;
其二,‘興農桑以定根本’該如何去做,是分給荒田,還是貸予籽種,其中利弊幾何;
其三,‘設義學以教子弟’該教些什麼,興辦義學錢銀從何而來……皆需考量!”
“此等策論,有‘策’之具體方略,有‘論’之道理依據,有古之成例可援引,有今之時勢可結合。
考官閱之,方會覺得‘此子雖未為官,卻已具為官之才’!此方為策論能脫穎而出,也能看出是朝廷真正所需之才!”
他語氣加重,諄諄告誡:“諸君務必謹記:爾等落筆於策論上的每一句話,都需是將來有朝一日,跪於金鑾殿上,敢對陛下奏稱‘臣能行之’的話語;是將來赴任地方,站在縣衙大堂之上,敢對百姓承諾‘本官必為之’的擔當!”
這番話,如同重錘,敲打在每個人的心上,讓許多原本有些浮躁的學子瞬間肅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平日所做的策論練習。
“其三,老夫最後欲問諸君一句:爾等寒窗苦讀,孜孜以求,究竟為何要踏上這科舉之途?”
周老太傅目光變得愈發深邃,仿佛要看到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想法,“是為了那‘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富貴榮華?還是為了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理想?”
他並未等待回答,而是自顧自說了下去:“老夫年少時,亦曾汲汲於科場。中進士那年,家父曾贈我一言:‘官字,乃管字當頭,非享字為先;仕字,乃事字為本,非勢字為榮。’
聲音也越來越低沉,仿佛帶著一種追憶和警示,“後來,老夫在刑部任上,親審一樁貪墨案。一地方官因侵吞賑災錢糧,論罪當斬。臨刑前,他竟從懷中取出一紙文書,乃是其當年參加科舉時所作策論副本,其上字字句句,寫的皆是‘廉潔奉公’、‘愛民如子’……言之鑿鑿,文采斐然。然其所作所為,與此截然相反!此等‘言行相悖’之人,縱是科舉得中,最終亦落得身敗名裂之下場!”
廣場上寂靜無聲,隻有老人平和卻字字千鈞的聲音在回蕩,帶著一種沉重的悲憫與警示。
“諸君今日於書院苦讀,若隻將科舉視為一塊敲開富貴之門的‘敲門磚’,那麼他日為官,便極易將黎民百姓視為可隨意踐踏的‘墊腳石’。
反之,若爾等今日誦讀經書,是為了真正‘懂得如何仁愛百姓’;研習策論,是為了切實‘懂得如何經世濟民’——那麼科舉於爾等而言,便是‘擔天下道義之起點’。”
他的聲音陡然激昂起來,帶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便如範文正公少年時‘劃粥斷齏’,其所求非是將來官居宰相,而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便如西山先生早年應考因不畏權貴直言,被考官列為末等所言:‘科場名次乃一時之評,心憂天下才是終生之業’!
如此行事方為我輩讀書人之‘科舉之誌’!”
“將來,若爾等中第,被派至窮鄉僻壤,莫要怨天尤人,歎‘懷才不遇’,當思‘此處百姓正需我’!
若被置於朝堂高位,莫要沉迷‘權勢富貴’,當謹記‘陛下之重托與百姓之期盼皆係於身’!
唯其如此,爾等所走之科舉路,方不算白費;所讀之經史子集,所寫之策論文章,方不算白學!”
“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周老太傅緩緩吟出這四句,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敲打在每個人的心上.
“此非空言,當為吾輩之誌業!”
台下的所有學子皆聽得心神激蕩,王明遠亦是如此,隻覺得渾身血液都在奔湧,胸腔裡充斥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和震撼!
若說之前師父崔知府的教誨,是告訴他為官的方法和技巧,那麼今日周老大人所言,則是直指為官之本心、士人之魂靈!將科舉的意義、讀書人的責任,說得如此透徹,如此鏗鏘有力,如此……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