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雖然火藥作為四大發明在我國古代誕生,並迅速發展成為厲害的火器,但是對於火藥為何會爆炸,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解釋為陰性的硝石與陽性的硫磺相遇,陰陽碰撞的結果。這種論斷解釋,簡直就是廢話,根本沒有解釋任何東西。這正是因為,火藥爆炸超出了直觀外推所能解釋的範疇,古代科學家就開始搗漿糊,以最常用的陰陽調和理論來糊弄。
說完了科學理論、技術,再來看看實驗。我國古代的科學家很愛實驗,他們很早便懂得理論要靠實踐來檢驗。但是基於直觀外推的科學理論,對於能夠解釋的範圍,其實不需要實驗,通過經驗就可以證明,而不能夠解釋的範圍,即便進行了實驗,也得不到什麼結論,無法對實驗的成敗進行解釋,就用一種神秘主義的詭辯遮掩過去。
說了這麼許多,我國古代科學具有這樣的一些特點,那麼為何就不能產生近代科學呢。近代科學技術結構是一個有機整體,它的產生和演化需要內在的動力,需要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譬如技術——科學——技術得循環,從現有技術中發現科學原理,再利用原理來指導技術進步,再例如實驗——理論——實驗的循環,從實驗中證實或者證偽理論,再設計新的實驗證明新理論。
而且,這兩個循環不是獨立進行的,而是相互穿插進行,有機融合的。從之前提到的科學理論、技術、實驗的發展曲線來看,我國古代,這三者是分離的,特彆是技術一枝獨秀,不僅占據了科學總量的絕大部分,高達百分之八十,而且發展迅速。
而西方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與我國類似,然後文藝複興之後的科學大爆炸,卻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理論、技術以及實驗,所占的比例沒有明顯的不協調,而且是相互交替上升和發展的,形成了非常好的促進循環。
除了科學自身的循環動力外,還有社會發展的外部動力,可以理解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在封建社會,技術無法脫離產品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使用它的人而存在。
譬如舉世聞名的趙州橋,李春在建造它時,利用了力學、材料強度等方法,但是這隻是作為造橋的技能,而不是科學方法,而是這項高超的造橋技術。可能隻有李春掌握了,其他人並不知曉,一旦李春不在了,這個技術也就沒有了。
這種古代技術的自封閉性,導致其無法脫離產品和人,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也很少能夠推廣到其他的領域,從而無法進入自我促進的循環。
而社會結構的變化,例如資本主義的產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其自身極具開放性。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本會在社會的方方麵麵尋找提高勞動效率方法,這讓本領域內有了發展的動力,同時也使得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很快地跨領域發展。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首先是從紡紗機開始的。珍妮紡紗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能夠生產更多的棉紗,符合資本逐利的本質。然而,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看似完全是基於一個巧合,就是將原本橫放的紡錘豎著放,大大增加了紡錘的密度,提高了紡紗速度。
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麵長期使用的紡紗車,紡錘一直橫著放,居然從沒有人想到把它豎起來,這充分反映了古代技術的封閉性,很少能夠自我改進。
另一方麵,在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棉紗的巨大需求促使相關人員挖空心思地去想辦法生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製造效率更高的機器,所以發明者才會在看似偶然的機會中發明珍妮紡紗機。
可惜的是,我國古代很早便進入了封建社會,並且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社會結構非常穩定,這固然有利於文明的延續和文化的發展,但是卻讓科學技術失去了快速發展的動力,隻能在封建製度的約束之下緩慢發展,甚至停滯。
還有,我國作為世界性的強大文明,近代之前所處的地緣十分有利,周邊沒有強大的文明威脅。這一點在火器發展上可見一斑。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在我國古代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而且在明代前期,火器的種類之多,威力之大,舉世無雙,然後卻沒有進一步發展,反而落後了很多。
這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周邊的軍事壓力有關。以明代為例,雖然麵臨北部蒙古騎兵的威脅,東南沿海倭寇的騷擾,但是這兩股勢力的文明程度都低於中原,都是以冷兵器見長,明軍隻需借助現有的火器結合冷兵器便可與之抗衡,技術革新的壓力很小。
轉而看向歐洲,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解體分裂成了主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國家和民族。在有限的地域範圍內,為了生存,難免會發生衝突。然而,歐洲各國之間文明相當,要想獲勝或者壓製對手,必須不斷地對戰爭武器進行革新,或者說緊跟對手的腳步,落後就要挨打,割地賠錢,其火器技術得快速發展,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回想了這麼多,朱標意識到自己攀科技、搞發展的念頭有些異想天開,想以金手指複刻各種先進機械,幾乎不太可能。靠他一個人,根本無法在十四世紀的中國完成社會轉型,即便他是天子也不行。
但是,至少有幾點可以做。首先,可以將科學與政治適當地分開,設立專門的科學研究部門,而不是和一般的官吏混為一體。給他們灌輸柏拉圖的理念論,鼓勵基於現實世界的缺陷而不斷改造事物,隻有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才會有新技術甚至新事物出現,
其次,將科學從官僚、朝廷向士人、民間推廣,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科學,對科學產生興趣,進而研究科學,擇其優秀者進入朝廷,捧上鐵飯碗,不需要擔心生計。
再次,大力發展商業、貿易。一方麵可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用於科學研究,另一方麵,通過貿易與世界交流,取長補短,不至於閉門造車。
繁榮的工商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積累足夠的資本,促進社會的發展。前世的書本上都說,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在明代江南的絲綢紡織業,並且有理由相信,逐步自我發展到資本主義的可能。既然如此,憑借後世的知識以及現世至高無上的權力,進行有力的推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喜歡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請大家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