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
【全息模擬推演實驗室】內,死寂無聲。
唯有“龍河一號”超算中心機組運行時,那仿佛來自深海的、低沉而規律的嗡鳴,在空曠的空間裡回蕩,如同為一場盛大的葬禮奏響的哀樂。
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咖啡苦味與揮之不去的疲憊氣息。
中央的全息投影區域,那個曾經承載了無數人夢想的“廣寒宮”月球基地模型,已經不再是最初那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它此刻,正以一種快進百倍的速度,無情地、循環往複地,上演著它的死亡。
一次。
又一次。
每一次的重演,都是一次精準的淩遲。
能源艙內,由物理學泰鬥方振國教授親自帶隊設計的微型核聚變反應堆,每一次都能完美點火。幽藍色的光暈穩定而強大,理論上足以支撐基地運轉數個世紀。
然而,模擬時間僅僅推進到第五個月二十一天,反應堆外殼的合金材料,在全息投影的應力分析圖上,驟然亮起刺目的紅色警報。
一道微不可查的裂痕,如同毒蛇的獠牙,從焊接處悄然浮現。
在強烈的核輻射與宇宙高能射線的雙重侵蝕下,這道裂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瘋狂蔓延,蛛網般瞬間爬滿了整個外殼。
“材料疲勞度……百分之九十八……臨界警報!”
“百分之九十九……結構即將崩潰!”
“轟!”
儘管沒有聲音,但那瞬間爆開的能量光團,依舊讓在場所有人的心臟,都跟著狠狠一抽。
失敗。
畫麵重置。
這一次,材料學家們更換了配方,使用了另一種韌性更強的超合金。
反應堆安然無恙地度過了半年。
然而,災難在另一處降臨。
生態循環係統。
由生態學界泰鬥李衛民院長嘔心瀝血構建的、由特殊基因編輯藻類與嗜極細菌構成的完美閉環,在運行到第十三個月時,那片原本生機勃勃的翠綠色,開始以一個點為中心,向外擴散出一種不祥的、死灰般的褐色。
“檢測到未知微量元素介入,藻類基因鏈出現非預期性斷裂!”
“細菌菌落活性下降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
“生態係統崩潰倒計時……”
僅僅因為地質學家在分析月壤樣本時,一個小數點後第四位的、萬分之一的計算誤差,導致一種從未被記錄的惰性元素,被當做營養物質引入了循環係統。
這個微小的錯誤,最終引發了整個生態圈的連鎖死亡。
又一次,失敗。
物理、能源、材料、生物、地質、AI……
每一個獨立的學科,都在自己的領域內,攀登到了現有知識體係下的絕對頂峰。
他們的成果,單獨拿出來,任何一項都足以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一篇驚世駭俗的論文。
可當這些人類智慧的“頂峰”被強行捏合在一起時,它們之間那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堅固到令人絕望的學科壁壘,便顯露出了它最猙獰的麵目。
極致,乘以極致。
最終得到的,卻是一場又一場的災難。
“啪嗒。”
一根金屬製成的觸控筆,從一位年輕研究員顫抖的手中滑落,掉在地板上,發出一聲清脆而刺耳的聲響。
沒有人去理會。
所有人都隻是麻木地、一遍又一遍地,看著那場循環上演的、注定的悲劇。
希望,在長達十幾個小時的反複鞭屍中,被消磨殆儘。
剩下的,隻有深入骨髓的挫敗感。
“我們……似乎走進了一個死胡同。”
常務副校長陸建華院士,這位始終鎮定指揮的老人,此刻終於撐不住了。他摘下眼鏡,用指節用力按壓著自己突突直跳的眉心,聲音沙啞得如同被砂紙磨過。
他的話,像是一塊巨石,投入死水般的潭中,卻沒有激起半點漣漪,隻是讓那股絕望的氛圍,沉得更深,更重。
整個實驗室,徹底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就在這片凝固的空氣中,一個平靜的、甚至帶著幾分輕鬆的腳步聲,緩緩響起。
是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