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賽的哨聲,帶著一股電流般的刺鳴,劃破了體育館內山呼海嘯的聲浪。
對陣雙方,在球場中央的光暈下,如同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
一邊,是【工學院猛龍隊】。
他們是這片場地的統治者。
每一個隊員都像是用尺子量出來的標準模板,身高臂長,肌肉線條賁張,汗水在他們古銅色的皮膚上閃爍著油亮的光澤。
開場僅僅五分鐘,他們就用一連串非人的表演,將現場氣氛推向了第一個高潮。無解的變向晃倒防守者,緊接著是戰斧式劈扣,籃筐發出痛苦的**,整個籃架都在劇烈搖晃。
直播間的彈幕,早已被“猛龍隊牛逼”和“冠軍內定”刷滿。他們是天生的強者,是聚光燈下的寵兒。
而另一邊,是【希望之穀隊】。
他們的出場,讓整個賽場的畫風都扭曲了。
隊長王浩,環境與生態學院的學生,戴著一副無框眼鏡,氣質斯文,看上去更適合出現在圖書館而不是籃球場。
得分後衛林曉靈,生物工程學院的頂級學霸,她的存在讓對手一度懷疑是不是走錯了比賽場地。
大前鋒趙小海,來自中草藥現代化應用專業,一個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少年,瘦削、沉默,眼神裡帶著一絲未褪的怯懦。
他們站在一起,與其說是籃球隊,不如說是一個剛剛結束了實驗,順路過來參加活動的科研興趣小組。
彈幕毫不留情地給出了定義:“科研小組來團建了”。
比賽的上半場,驗證了所有人的預言。
那不是一場對抗,而是一場單方麵的碾壓。
猛龍隊的每一次進攻,都像重型卡車碾過鄉間土路,蠻橫,不講道理。希望之穀隊的防線被一次次撕開,撞碎。分差從五分,到十分,再到令人絕望的二十分。
體育館內支持猛龍隊的聲浪一波高過一波。直播間裡,充斥著幸災樂禍的調侃。
“毫無懸念,這就是職業選手打業餘愛好者的降維打擊。”
“心疼科研小組,打完球回去還得寫實驗報告吧?”
然而,與外界的喧囂形成詭異對比的,是【希望之穀隊】的休息區。
這裡沒有沮喪,沒有爭吵,甚至沒有一絲慌亂。
氣氛異常冷靜,冷靜到近乎冷酷。
“數據出來了。”林曉靈的聲音清脆而穩定,她的目光沒有離開個人終端的屏幕,一串串複雜的數據流正從上麵飛速劃過,“猛龍隊七號,上半場持球突破二十一次,其中十七次選擇從左路強突,變向後使用爆發性第一步的概率是92.3%。
他的平均心率一百八十二,峰值一百九十三。根據我的模型推算,他的乳酸閾值將在下半場第十四分鐘左右達到臨界點。”
她抬起頭,看向隊長。
“屆時,他的突破成功率會有一個斷崖式的下跌,預估下降幅度,31%到35%之間。”
王浩點了點頭,眼神裡沒有絲毫意外。他手中的馬克筆在戰術板上劃出一道道精準的弧線與箭頭。
“他們的打法,我在【失敗者研究會】裡複盤過太多次了。這種極度依賴核心球員個人能力的戰術,本質上是一種高耗能的炫技。上半場他們打得越順,體力透支就越嚴重。”
他的筆尖在猛龍隊替補席的位置上重重一點。
“他們的替補陣容深度不足,主力一旦出現體能瓶頸,就是我們反擊的開始。”
他環視著自己的隊員,聲音不大,卻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
“下半場,放棄一切不必要的身體對抗。用傳切和跑動,把比賽的節奏拖慢,把他們拖進我們最擅長的消耗戰裡。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得分,是消耗他們的每一分體力。”
下半場開始的哨聲響起。
風雲突變。
如果說上半場的希望之穀隊是一艘在風暴中飄搖的小舢板,那麼下半場的他們,就變成了一張無形無影、卻又無處不在的網。
他們不再試圖阻擋猛龍隊的強攻,而是用一種近乎偏執的跑動,覆蓋了球場的每一個角落。精準的傳球,默契的空切,每一次進攻都耗時極長,每一次得分都樸實無華。
沒有三分遠投的激情,沒有暴力扣籃的震撼。
每一次得分,都是通過最簡單的上籃,或者中距離投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