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龍”智能光能玻璃的發布會,與其說是一場產品展示,不如說是一場引爆全球的科技聚變。
風暴的中心,龍河大學,校長辦公室的通訊係統幾乎陷入了癱瘓。
那些曾經用最尖酸刻薄的詞彙,將龍河大學貶低為“嘩眾取寵的網紅”、“學術界的恥辱”的媒體與專家,一夜之間集體失聲。
他們的社交賬號和專欄文章下麵,被憤怒的網民用“燭龍”玻璃那無可辯駁的直播畫麵,衝刷得體無完膚。
取而代之的,是雪崩般湧入的郵件與通訊請求。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劍橋……世界頂尖學府的國家級實驗室,發來的學術交流邀請,幾乎是以請求的口吻,希望能獲得一小塊樣品進行“純學術”研究。
直播的壓倒性成功,為“超級玻璃”技術進行了最野蠻、最無可置疑的背書。
然而,在這場席卷全球的狂熱風暴中,校長何宇卻表現出了與外界截然相反的冷靜。
他隻是平靜地處理著必要的事務,將大部分的“熱情”都交由專人去應付。
他知道,“燭龍”玻璃隻是一個開始。
一個更大的,甚至連他都未曾預料到的驚喜,正在校園深處,一間安靜的實驗室裡,悄然醞釀。
物理學院,光學實驗室。
這裡的空氣與外界的喧囂徹底隔絕,隻有精密儀器運行時發出的、細微的電流聲。
白熾燈光下,國內光學領域的泰山北鬥,方振國教授,正帶著他最得意的幾名博士生,對何宇親自送來的“燭龍”玻璃樣品,進行著最基礎也最嚴苛的光學特性分析。
方教授的年紀已經不小,頭發花白,但那雙透過老花鏡片投射出的目光,卻依舊銳利。
他對光學的癡迷,已經深入骨髓。任何一種新材料,在他眼中,都是一個等待被解剖的、充滿了未知光反應的宇宙。
“折射率……1.458,穩定,在理論安全值內。”
一名學生記錄著數據,聲音透著一絲興奮。
“透光率……99.87%,我的天……這幾乎是無損耗通過!教授,這個數值太完美了!”
另一名學生看著光譜儀上平滑得不像話的曲線,忍不住低聲驚歎。
實驗室裡,每一項被記錄下來的數據,都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完美。
任何一項單獨拿出去,都足以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一篇極具分量的論文。
可方振國教授的眉頭,卻在聽到這些“完美”數據時,越皺越深。
不對勁。
太不對勁了。
他用布滿薄繭的手指,輕輕摩挲著那塊巴掌大小、晶瑩剔透的玻璃樣品。它的觸感溫潤,內部純淨得沒有任何雜質。
可他那浸淫了光學領域五十年的直覺,卻在向他發出警報。
這種材料,絕不應該“僅僅如此”。
它的完美,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不協調。堅固和發電,那更像是這種材料在“偽裝”自己時,順便展露出的、無足輕重的附屬品。
它的核心秘密,一定隱藏在更深的地方。
“小李。”
方振國教授的聲音不大,卻讓整個實驗室瞬間安靜下來。
“給樣品接通微電流,功率調到最低檔。我們測試一下它在電場環境下的光子散射情況。”
這是一個再常規不過的指令,是光學測試流程中的標準一步。
“好的,教授。”
被稱作小李的博士生立刻點頭,動作嫻熟地調整參數,將兩根比探針還細的電極,輕輕搭在了“燭龍”玻璃的邊緣。
他按下了電源開關。
就在那微弱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電流,注入玻璃樣品的一瞬間——
異變,毫無征兆地發生了!
嗡!
一聲輕微到人類耳朵無法捕捉,卻讓所有精密儀器瞬間共振的奇異嗡鳴響起。
那塊原本如純水般透明的玻璃內部,不再空無一物。
一刹那間,無數個比發絲還要纖細億萬倍的光點,憑空亮起!
這些光點並非雜亂無章,它們以一種肉眼無法理解、卻又遵循著某種至高物理規律的方式,自行排列、組合、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