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數字,已超過國內所有985、211高校同期發表的同級彆論文數量之總和。”
轟!
如果說燕京大學的報告是一場劇烈的“地震”,那麼這份數據,就是一顆直接在所有人腦海中引爆的核彈。
它將所有固有的觀念、所有的驕傲、所有的經驗,炸得粉碎。
寂靜。
死一般的寂靜。
有人下意識地想去端起茶杯,卻發現自己的手臂僵硬得不聽使喚。
有人喉結滾動,發出乾澀的吞咽聲,在這落針可聞的會議室裡,顯得格外刺耳。
他們終於看懂了。
他們終於將燕京大學那份充滿了絕望感的報告,與這份冰冷的數據,聯係在了一起。
龍河大學所創造的,根本不是什麼教育上的“奇跡”。
奇跡,是偶然,是不可複製的。
而眼前的這一切,分明是一種全新的、更高效的、更接近真理的——“高等教育模式”!
它已經脫離了“優秀”的範疇,它正在定義“未來”。
坐在首位的教育部部長,緩緩抬起頭。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那眼神深邃而銳利,仿佛要穿透所有人的內心。
他沒有說任何一句廢話,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力。
“立刻成立,【高等教育改革特彆研究小組】。”
一句話,打破了滿室的死寂。
“我親自掛帥。”
第二句話,讓所有人心中一凜。
“成員,從國內最頂尖的教育專家、戰略科學家中遴選。另外,向龍河大學的‘特彆進修班’,發出最高級彆的邀請函,請所有國寶級院士,加入小組,擔任總顧問!”
最高級彆的閉門會議,接連召開了數次。
爭論、分析、推演……
最終,所有的聲音,都彙聚成了一個堅定的共識。
【高等教育改革特彆研究小組】被賦予了唯一的、至高無上的任務——
全麵地、深入地、不帶任何偏見地,去學習、研究,並嘗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龍河大學的“項目製”、“跨學科”以及“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
這不是一次小修小補的改革。
這是一次徹底的、從根源上進行的自我革命。
幾天後。
一份紅頭文件,從教育部下發至全國所有高等院校。
一個全新的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了官方文件之中。
它以那所創造了神話的大學為名,被正式命名為——
“龍河標準”。
這三個字,仿佛擁有某種魔力。
它悄無聲息,卻又以一種無可阻擋的姿態,開始在整個華夏的教育領域,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坐標係。
一場由下而上、即將席卷整個國家高等教育體係的偉大變革,在這一刻,正式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