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方的正式入駐,【盤古】聯合實驗室的籌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
而【稷下學宮】那幾個“怪才”小組的期末考核,也終於迎來了提交作業的最後期限。
蘇曉曉、生物少年、音樂少女三人組,將他們這一個多月來的研究成果,彙總成了一份完整的報告,提交給了他們的專屬導師。
夜色已深。
中科院客座教授,王建國,在自己的獨立辦公室內,摘下了老花鏡,揉了揉酸脹的眉心。
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咖啡和陳舊書卷混合的氣味。
作為負責指導【稷下學宮】最頂尖天才小組的導師,他這一個多月的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
他見過太多所謂的天才,但這裡的學生,已經不能用天才來形容。
他們是“怪才”。
是那種思維方式完全脫離常規,能夠從最不可思議的角度,切入問題核心的“妖孽”。
期待,是當然的。
但更多的,是一種連他自己都不願承認的、來自舊時代學者的……壓力。
桌上的終端屏幕,亮起一道柔和的光。
一份加密文件,靜靜地躺在那裡。
這就是那三個小家夥提交的“期末作業”。
王建國重新戴上眼鏡,身體微微前傾,鼠標光標在文件上懸停了數秒。
他調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威嚴的、準備批改作業的教授,而不是一個即將揭曉彩票的緊張賭徒。
他點開了文件。
報告的封麵,設計得極簡,隻有一行黑色的宋體大字,卻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磅礴氣勢。
【“新式天網係統”——基於城市環境傳感網絡的廣域被動探測係統】
王建國瞳孔微微一縮。
好大的口氣。
“天網”?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什麼都敢想,什麼都敢叫。
他壓下心頭那點莫名的情緒,指尖滑動,翻開了報告的第一頁。
報告的開篇,是理論基礎。
他的表情,是審閱。
是那種帶著挑剔與質疑的、前輩對晚輩作品的審視。
“利用遍布城市的AQI空氣質量監測站……”
王建國看到這裡,眉頭便下意識地皺了起來。
胡鬨。
他腦中瞬間閃過數十個反駁的理由。
AQI監測站的數據,是出了名的“臟”。品牌不同,精度參差不齊,數據更新頻率以分鐘甚至小時計,地理分布不均。
用這種垃圾數據搞探測?簡直是天方夜譚。
他耐著性子,繼續往下看。
報告詳細論述了,如何捕捉“熱尾流”、“電磁逸散”、“聲波微擾”。
這些名詞,他都懂。
飛行器劃過空氣,必然會留下溫度變化的痕跡,是為“熱尾流”。
其內部的電子設備運轉,必然會有無法完全屏蔽的電磁信號泄露,是為“電磁逸散”。
其引擎與空氣摩擦,必然會產生人耳無法分辨,但客觀存在的聲波擾動,是為“聲波微擾”。
這些都是物理學上的常識。
但也是被所有主流雷達和探測技術,直接忽略的“環境噪音”。
因為這些信號太微弱,太混亂,太容易被各種環境因素乾擾。
想要從一座數千萬人口的超級城市所產生的、無窮無儘的“數據噪音”裡,把它們精確地剝離出來,無異於在雷暴天氣裡,分辨一隻蝴蝶扇動翅膀的聲音。
這不可能。
王建國的指尖,滑動得越來越快。
他的表情,從審閱,開始向驚訝轉變。
報告的核心部分,出現了。
那是一套算法模型。
一套他從未見過的,結構堪稱鬼斧神工的算法模型。
它沒有采用任何一種現有的數據清洗框架,而是構建了一套全新的、基於“動態貝葉斯網絡”和“卡爾曼濾波”融合的交叉驗證體係。
王建國的大腦,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運轉。
他是一位頂級的科學家,他隻看了一眼這套算法的邏輯架構,全身的血液就開始加速。
他看懂了。
他完全看懂了!
這套算法,它……它竟然不是去“清洗”那些駁雜的數據。
它是在“利用”這些數據的“不純粹”!
不同品牌的傳感器,對同一種環境變化,會有不同的“反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