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嶄新的防輻射舷窗照進來時,一個由特殊合金打造的銘牌,被安裝在了樓層的唯一入口處。
上麵沒有複雜的編號,沒有華麗的辭藻。
隻有一個名字。
【希望】。
與此同時,十幾封由何宇親自簽署、並加蓋了龍河大學最高級彆密級的電子邀請函,通過軍用級彆的加密量子通道,化作無形的數據流,跨越山川與海洋,精準地投送到了全球十幾個不同時區的終端之上。
這些終端的背後,是十幾位在神經外科領域,如同神祇一般存在的泰鬥級專家。
邀請函的內容簡單到近乎粗暴。
核心隻有一句話——“誠邀您親眼觀摩並參與評估‘微光子神經再生技術’的首次臨床應用。”
這個誘惑,無人能夠拒絕!
這就如同向全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發出了親眼見證“曲率引擎”首次點火的邀請。
蘇黎世,一位剛剛走下手術台、準備享受假期的老教授,直接撕掉了飛往馬爾代夫的機票。
東京,一位正在主持重要學術會議的會長,當場宣布會議中止,衝向機場。
波士頓,一位正在進行關鍵動物實驗的首席科學家,毫不猶豫地終止了實驗,任由價值千萬的設備進入待機模式。
這些平日裡神龍見首不見尾,預約需要排到三年後的頂級存在,在這一刻,紛紛放下了手中的一切。
他們乘坐著最快的航班,不計代價,從世界的四麵八方,向著同一個坐標——龍河大學,集結而來!
而在龍河大學的腹地,被譽為“科技心臟”的【未來製造工坊】內。
負責【羲和】光刻機核心軟件維護,那個名叫林曉靈的天才少女和她的精英團隊,也接到了史無前例的、標注著“最高優先級”的血紅色任務指令。
工坊內所有的咖啡機,全部被設定成了最大功率運轉。
沒有人合眼。
所有人的臉上,都帶著一種混雜著疲憊與極致亢奮的神情。
他們根據華天小組提供的、那如同天書一般的理論模型,開始不眠不休,專門為這場手術,從底層邏輯開始,優化和編寫一套全新的操控程序。
一套精度和穩定性,都將在原有基礎上,再提升數個數量級的……
“神經專屬”操控程序!
整個龍河大學,所有最頂尖的實驗室、最寶貴的設備、最傑出的人才、最龐大的資金……
所有的資源,都開始以一種不計成本的方式,向著十六樓那個小小的、卻承載了無數人期盼的房間——【希望】病房,瘋狂傾斜、彙聚!
兩天後。
一架深綠色的軍用運輸機,撕裂長空,在巨大的引擎轟鳴聲中,以最快的速度,降落在了龍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用停機坪上。
艙門開啟,隨行的軍醫和護士小心翼翼地推下一個維生擔架。
上麵躺著的,正是華天的父親。
那位在地下幾百米深處,與煤塵和岩石搏鬥了一生的老礦工。
他的臉上刻滿了風霜的溝壑,粗糙的手上布滿了無法褪去的老繭。
他從遙遠的、塵土飛揚的家鄉,被以國家級的效率,接到了這個代表著人類科技最前沿的地方。
他,將成為這項足以改寫人類醫學史的劃時代技術。
在全球範圍內,第一位。
勇敢的臨床試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