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是整個那達慕大會的高潮,有多項比賽的決賽都將在這大會的最後一天決出勝負。首先是上午搏克的決賽,阿爾斯楞與蘇赫等16名搏克手隆重登場了!
16位摔跤手身著絢麗的摔跤服,脖頸上戴著章嘎,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的舞步入場。比賽規則簡單明了,不限時間,參賽者也不分體重,要求不得抱腿,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負。
伊金霍洛旗的領導主持了抓鬮分組儀式,采用單組淘汰製,勝者進入下一輪。各組隨即展開了一對一的較量,經過三輪的比拚,阿爾斯楞和蘇赫最終雙雙進入了決賽。
此時那達慕大會上的幾乎所有觀眾都湧到了摔跤場,圍得裡三層外三層,懷著激動的心情來見證這草原英雄的榮譽歸屬。
兩人跳著摔跤舞出場了。蘇赫年齡在三十歲左右,身材不是非常高大,但是勻稱結實,體重大約在80公斤左右,他的舞蹈敏捷矯健,像一隻要騰飛的雄鷹;而阿爾斯楞則人高馬大,更加威武雄壯,似一頭出山的猛虎。
裁判員發令後,兩人握手致意,激動人心的終極決戰開始了!阿爾斯楞突然一個虎撲,似泰山壓頂,想先發製人,憑借身高體重優勢撞倒蘇赫;但蘇赫不愧國家隊專業運動員,身體異常靈活,不與阿爾斯楞正麵硬碰,幾個漂亮的跳躍閃躲,避開了阿爾斯楞的幾次撲擊。
阿爾斯楞見此招不奏效,改為躬身慢慢接近蘇赫,試圖抓拿蘇赫的手腕;可蘇赫的手腕力量也非比尋常,幾次都甩脫了阿爾斯楞的控製。
終於,阿爾斯楞借著靠近蘇赫的時機,突然搶步上前雙手抓住了蘇赫的跤衣,猛地往下一壓,想把蘇赫壓倒在地。哪知蘇赫一弓步,雙腿發力,肩膀忽一下沉,就把阿爾斯楞的力道卸掉了,身體仍穩如磐石;阿爾斯楞又一擰身,腳下勾住蘇赫腳後跟,腰間猛然發力,嘿的一聲,想把蘇赫絆倒,可是蘇赫滑的像個泥鰍一樣,竟從阿爾斯楞腋下擺脫了出來……。
兩人相持了數個回合,阿爾斯楞連續用了撲、捉、拉、扯、推、壓、甩、絆等進攻技法,但是蘇赫畢竟是有過大賽經驗、身經百戰的名將,防守滴水不漏,輾轉騰挪,把阿爾斯楞的進攻招式一一化解。
此時的阿爾斯楞已是累得氣喘籲籲,多次進攻未果,讓他也信心大減。蘇赫見時機已到,趁阿爾斯楞發力前撲的時候,猛一側身,一條腿插進阿爾斯楞雙腿中間,雙手順勢一帶,阿爾斯楞猝不及防,一下撲倒在草地上。
現場觀眾歡聲雷動,為蘇赫以小博大的精彩表現熱烈鼓掌,新的冠軍誕生了!“巴特爾,巴特爾…”的歡呼聲又響徹了草原。
蘇赫搶先一步將阿爾斯楞扶了起來,友好地鼓勵著對方,阿爾斯楞也輸得心服口服,連連向蘇赫鞠躬表示敬意。
大家圍著兩位選手唱起歌跳起舞,既為蘇赫成為冠軍祝賀,也對阿爾斯楞勇於挑戰國際級專業運動員的無畏精神敬佩,在大家的心目中,兩個人都是草原上的“巴特爾”!
阿爾斯楞不但獲得了一座獎杯,還獲得了一千元的獎金。頒獎儀式過後,蘇赫給阿爾斯楞留了聯係方式,說如果到北京有需要可以找他,並且建議他多接受一些係統訓練,加上自己的天賦,一定可以有更好成績的。
小夥伴們衝向阿爾斯楞為他祝賀,雖然隻獲得了第二名,但是大家都覺得阿爾斯楞能與國家隊的專業運動員較量,雖敗猶榮。
中午休息過罷,下午另一個重頭戲競速賽馬的決賽也開始了。小夥伴們幫哈丹巴特爾整理好鞍韉、給伊勒德戴好轡頭,然後逐一與哈丹巴特爾擊掌,為他加油打氣。
決賽的三十匹駿馬在起點一字排開,隻聽一聲槍響,三十匹駿馬如離弦之箭衝了出去。伊勒德在眾多蒙古馬中起步最快,但是那三個專業騎手的賽馬明顯步幅更大,速度更快,跑了大約三四百米就衝到了最前列。
賽馬跑道單圈大約有500米,比賽要循環跑完十圈。三個專業騎手幾乎是半站在馬鐙上,屁股都沒有接觸馬鞍,動作整齊劃一,隨著坐騎的起伏保持著身體的平衡,顯是受過極專業的訓練。
哈丹巴特爾緊隨三個專業騎手排在第四位,但是前麵的三匹馬實在太快,距離逐步在拉遠。哈丹巴特爾將馬鞭在空中加快揮動節奏,伊勒德立刻明顯加快了四蹄的頻率,在三匹馬後奮蹄直追。
好的騎手都不會輕易使用馬鞭抽打自己的愛騎的,他們的馬鞭隻是與馬交流的工具。多年的朝夕相處,讓伊勒德與哈丹巴特爾心意相通,此時知道主人要自己加快速度,於是一聲長嘶,發力拚命追趕。
可是無論哈丹巴特爾與伊勒德怎麼努力,與前麵的三匹馬還是無法縮短距離,而且伊勒德的奔跑節奏明顯被打亂,感覺有些吃力。哈丹巴特爾急速思考了一下,決定暫時先不試圖超越,而是采用跟隨戰術,然後在後段尋找機會。於是調整伊勒德回到自己最擅長的節奏和速度,隔著五六米穩穩跟隨著前麵的三匹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跑了五六圈,哈丹巴特爾觀察到前麵三匹馬的節奏和力度不再那麼強勁,內心不禁暗喜,知道那是體力開始下降的跡象,而此時伊勒德蒙古馬種耐力好的優勢逐步顯現出來了,仍舊是節奏穩定,步幅有力。
到了第八圈的時候,伊勒德與前麵三匹馬的距離縮短到了一兩米,哈丹巴特爾清楚還有超越的機會,伺機想從內道衝入三匹馬的隊列。但是,前麵三匹馬擺成了一個品字形,僅僅貼著內道,不給哈丹巴特爾超越的機會。而且後麵兩匹馬明顯是在保護第一匹馬,時不時左右移動擋在哈丹巴特爾的前麵,使他無法與前麵三匹馬並駕齊驅。
哈丹巴特爾用韁繩略微撥了下馬頭,伊勒德立刻斜著身子跑到了三匹馬的外側,保持著穩定的節奏一點一點縮短著距離。哈丹巴特爾已經能夠聽到前麵三匹馬的響鼻聲,這是馬匹出現疲態的征狀。儘管這三匹馬確實體格高大,速度很快,但是連續幾圈高速奔跑,體力也消耗很大,速度逐漸開始下降。
哈丹巴特爾因為跑在最外側,明顯有些吃虧,因為外道奔跑的距離肯定比內道的略長。但是伊勒德卻像是越跑越興奮,三個專業騎手始終無法將它甩開。
第一梯隊的四匹駿馬你追我趕,轉瞬跑到了第九圈。後麵的賽馬至少被甩開了二十幾米遠,有的速度較慢的,已經快被前麵四匹馬追上一圈了。
終於進入了最後一圈,墊底的幾匹賽馬見領頭的四匹馬快要追上了,主動跑向旁邊讓出賽道。此時的賽道上塵土飛揚,急促的馬蹄聲如無數的戰鼓擂響,騎手的吆喝聲與觀眾的呐喊聲一浪接著一浪!
相關
抓鬮:是指每人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或紙團中摸取一個,以決定誰該得什麼或做什麼。
鞍韉:意思是指馬鞍和馬鞍下麵的墊子。
轡頭:peitou)意思是為了駕馭馬、牛等牲口而套在其頸上的器具,一般由嚼子和韁繩組成。轡頭為牲口身上所有繩索或皮條做成的包括裝飾品,韁繩,嚼子牽製牲口的為挽具,牲口身上輸出動力的繩索為套具類。
喜歡成吉思汗的秘密請大家收藏:()成吉思汗的秘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