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隨意出去走動,實在閒來無事,哈布日、齊大寶等人就常去觀看軍營中官兵的操練。平日裡,軍營校場上滿是官兵在練習騎術、射箭、摔跤、石鎖、擊殺等技能。這一日,哈布日技癢難耐,也拉著齊大寶進了校場。
哈布日在燕京長春觀跟著丘處機學了近十年的武功,還時常與宋道安、尹誌平、婢女們等一起對練,哈布日的武功算是有些紮實的基礎。
但大家陪著哈布日練習的時候,自然都會顧忌他年紀尚幼,均是手下留情,隻是陪著他練習招式,點到即止,並不是真正的廝殺。
可是父親與自己對練的時候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態度。父親告訴他,戰場上可沒有什麼手下留情,與敵人廝殺,如若不把敵人殺了,就要被敵人傷害。所以,父親出手極重,哪管哈布日力量和經驗都還差得遠。儘管父親不會使用殺招,但也經常令哈布日受些輕傷。為此母親責罵了父親好幾回,父親隻好作罷,不再與哈布日對練。但這樣的經曆也讓哈布日意識到了自己實戰經驗的匱乏和戰鬥的危險性。
轉了一圈,哈布日看見校場上有一群官兵正準備進行擊殺較量,在穿戴著護具和挑揀著木製的刀、劍、槍、斧、錘等兵器。哈布日思忖了一下,拉著齊大寶走了過去。
哈布日揀起一件牛皮坎甲就往身上套,齊大寶見狀,驚問道:“少爺,此欲何為?”哈布日笑道:“我也與官兵們練習練習。”齊大寶有點慌張:“使不得,少爺,如若出了什麼閃失,叫小人如何與夫人交代?!”
哈布日哈哈大笑:“大寶兄,不必多慮,我亦是練武之人,今日正巧有機會驗證平日練功所成,使的是木質兵器,何樂而不為?!”說罷,自顧又戴上了鐵盔,揀起一把木劍,想想又拾起一副藤製盾牌,轉頭對齊大寶說道:“大寶兄未曾練過武功,且在一旁歇息,看看我功夫如何。”
齊大寶見哈布日執意要下場,實在勸說不動,無奈隻得退到一旁,緊張地注視著場上的情況。
校場上的擊殺較量以一炷香時間為限,不分敵我,參與者被擊中有效部位後自動退出,時間結束以後,剩餘在場上的為勝,給予一定獎賞。
場邊的香爐內點燃了一炷細香,隻聽監場的營官一聲大吼,擊殺開始了!
哈布日還沒來得及挑選一個較量的對手,突然身邊一名矮壯的士兵掄起長刀“呼”的就劈了過來!哈布日不暇思索平時所練招式,下意識地舉起盾牌一擋。
長刀“砰”的一聲砍在盾牌上,震得哈布日手臂一陣酸麻。此時的哈布日年紀還隻是十五六歲,雖然平日裡也練習力量,但是畢竟尚未成人,力氣自然比不得如狼似虎的蒙古兵。
哈布日後退了一步,還沒緩過神來,對麵的士兵哪容他喘息,反手又是一刀劈了過來。哈布日沒敢硬接,腳尖一點,橫竄了一步,躲過長刀,左手盾牌護體,右手木劍一招“仙人指路”直奔對手胸膛。
哈布日雖然未經陣仗,但是自小得名師指點,基本功卻甚是紮實,本能刺出的劍招著實又快又準。對手長刀還未完全收回,沒想到木劍已到胸前,慌得往後就退。
哈布日腳弓發力,長劍如影隨形,仍舊緊逼對手胸膛。眼看就要刺中,哈布日餘光忽然覺得黑影一閃,一杆長槍從右邊刺了過來。
哈布日心中暗叫不好,右手沒有盾牌護體,如若自己的木劍刺中矮壯的對手,側麵的長槍也必然會紮中自己。急忙一收式,使出“燕子啄泥”,頭往下一低,堪堪避過了長槍。
然而,哈布日卻忘記了頭上戴著的鐵盔,槍頭“啪”地紮中了鐵盔,頭盔立刻就落了下來,長發也隨之散了開來,顯得極為狼狽。
頭盔被掃落地上,哈布日頓覺心中一股怒意陡的竄了上來,大喝一聲,一記“海底撈月”,木劍劃出一道劍影,由下而上,狠狠砍在了那個持槍士兵的手肘上。持槍偷襲的是個高瘦的士兵,隔著護甲,震得左手麻筋酸麻,不由自主撒開長槍,隻剩右手堪堪握著。
此時,高瘦士兵身前門戶大開,哈布日借勢身形如陀螺一般,倚著長槍就旋轉到了持槍士兵的身前,掄起盾牌“咣”的砸在這個士兵的麵門上,隔著鐵盔震得士兵腦袋“嗡嗡”作響,噗通仰麵摔在了地上。
哈布日心裡這才覺著解了一口氣,身形自然而然地就緩了一緩。就在這一瞬間,突聽背後“咣”、“哎呀”、“噗通”,哈布日嚇了一跳,急忙回頭,見那個持刀的矮壯士兵,一個嘴啃泥撲倒在了地上。
原來,就在哈布日砸倒持槍士兵的一瞬間,持刀的士兵趁機掄刀砍向哈布日的後脖頸。後脖頸沒有盔甲防護,如果被砍中,即使是木刀,但是見那士兵使出的力道,也必然會造成哈布日非死即傷。
旁邊的齊大寶看得心焦,呼叫哈布日躲避已經來不及了,情急之下,順手撿起地上一柄木錘,左手掄圓了將木錘扔了出去,正擊中持刀矮壯士兵的後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木錘砸在持刀士兵的後背坎甲上,力道甚大,砸得那士兵心口發甜,差點噴出一口鮮血,噗通撲在了地上。
哈布日閃到一旁,看那矮壯士兵和高瘦士兵齜牙咧嘴地爬了起來,嘴裡罵罵咧咧。矮壯士兵回頭見隻有齊大寶站在旁邊,手指著齊大寶嗚哩哇啦的喊了一通。
哈布日聽得懂蒙古語,大致意思是,這年輕小後生躲在旁邊暗箭傷人,算不得好漢,有本事進來一起廝殺個痛快。
哈布日本想出言阻止,害怕齊大寶沒有練過武功,容易吃虧。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齊大寶像是從那矮壯士兵的手勢和表情中明白了表達的意思,猶豫了一下,揀起一把木劍,走過來又拾起地上那柄木錘,左手持木錘,右手持木劍,背靠背站在了哈布日的身後。
哈布日心中霎時甚是感動,明白齊大寶定是擔心自己的安危,雖然不會武功,但是站在身後也可防止自己後背受敵。
那矮壯士兵又對旁邊正在廝殺的幾名士兵嗚哩哇啦叫喚了一通,意思是有兩個不知從哪裡竄出來的毛頭小子,讓他們嘗嘗厲害。
旁邊的七八個士兵明顯與這兩個士兵熟識,撇開各自的對手,衝著這邊就衝了過來。哈布日見說什麼也來不及了,隻好凝聲靜氣,握好兵器,準備應戰。
哈布日不知道後背的齊大寶能不能擋住進攻,心中甚是擔憂,所以心神也留意著後方的情況。
矮壯士兵和高瘦士兵率先發難,手中兵器幾乎同時奔向齊大寶。齊大寶像是慌了神,左手木錘掄圓了硬接矮壯士兵的大刀,右手木劍則去格擋高瘦士兵的長槍。
隻聽“嘡”的一聲,竟然震得矮壯士兵虎口發麻,大刀“啪”的一聲就折斷了!而木劍蕩開長槍,順著槍杆就滑了過去,“唰”的奔向高瘦士兵的手指,嚇得那士兵“哎呀”一聲,撒手丟下長槍。
哈布日心中暗喜,這齊大寶應敵雖說沒什麼章法,且比自己年紀大不了多少,但是看樣子力量頗大,竟然兩支手各自瞬間就防住了兩名士兵的攻擊。
稍一分神,那幾個幫忙的士兵已經衝到了眼前。此刻的哈布日心神已經穩定了許多,並不似剛剛接敵是那般慌亂了。
一式大鵬展翅,右手急抖,長劍舞出一朵劍花,奔向衝在最前麵一名持雙刀的士兵;那士兵陡的一驚,雙腳硬生生刹住,雙刀掄起就來格擋長劍;可是,哈布日這招是個虛招,緊接著一招黃蜂入洞,劍尖轉而戳向第二個衝過來的士兵,那士兵躲閃不及,“嘭”的就被戳了個人仰馬翻。
那士兵衝過來的力道甚大,雖說被一擊戳翻,但是也讓哈布日不由得後退一步,好在齊大寶及時將後背靠了過來,立時穩住身形。
就在這一滯間,麵前雙刀又砍了過來,哈布日盾牌舉火燎天護體,身形猛地一矮,一招老樹盤根,劍身狠狠砍在使雙刀的士兵腳後跟,這士兵“噗通”也仰麵摔在了地上。
還沒容得哈布日喘口氣,後麵的士兵也從斜刺裡衝了過來。左邊兩員士兵,一個舉著狼牙棒,一個揮舞著雙斧,兜頭蓋臉地就砸了下來;而右手兩人,一個持彎刀揮了過來,一個持劍刺向哈布日的右臂。
四人同時進攻,讓哈布日頓時有些慌神。這四人兵器、招式各異,想同時擋住所有兵器或者躲過攻擊幾乎不太可能。
哈布日不由自主想往後退,可是齊大寶的身體卻擋住了自己的退路!
相關
武功:武術的彆稱。武術、功夫,也指軍事方麵的功績。例如:文治武功,武功高強。武術概念,是人們認識,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儘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從曆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功”一詞,也稱武術。
陀螺:指的是繞一個支點高速轉動的剛體。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乾樂”,北方叫做“冰尜ga)”或“打老牛”。河北吳橋地區被稱為bo。貴州等地方言稱為geuo。河南濮陽地區叫deou,焦作一帶方言稱為皮老尖。北京地區叫“焊尖”,一是因為尖部有金屬焊點,二是因為北京百姓希望孩子從小就明白,“漢奸”是要被所有人鞭撻的。形狀上半部分為圓形,下方尖銳。從前多用木頭製成,現代多為塑料或鐵製。玩時可用繩子纏繞,用力抽繩,使直立旋轉。或利用發條的彈力旋轉。傳統古陀螺大致是木或鐵製的倒圓錐形,玩法是用鞭子劈。現代已有用發射器發射的陀螺。當然,還有一些“手撚陀螺”十分普及。陀螺,是青少年們十分熟悉的玩具。風靡全世界。中國是陀螺的老家。從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製的陀螺。可見,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曆史。
虎口:指拇指和食指相連的地方。
斜刺裡:釋義是側斜的方向。
狼牙棒:古代兵器之一,是一種打擊兵器,有長短之分。木棒頭部如棗核狀,植鐵釘於其上,形似狼牙,故得名狼牙棒。
喜歡成吉思汗的秘密請大家收藏:()成吉思汗的秘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