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騎毛驢張果老:踏破陰陽辨古今
在遠古時期,混沌初開後的天地間,太行山深處雲霧繚繞,常有奇光異影閃現。在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裡,有戶張姓人家,妻子懷胎十四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嬰。孩子出生時,滿屋異香,一隻白鶴從窗口飛入,繞屋三匝後化作一道金光消散。這個男嬰便是張果。
張果自幼與尋常孩童不同,彆的孩子追逐打鬨時,他總愛獨坐溪邊,望著潺潺流水發呆;同齡人沉迷嬉戲玩樂,他卻喜歡翻看家中泛黃的古籍。七歲那年,張果在山中迷路,誤入一處山洞。洞內石桌石椅俱全,一位白發老翁正盤腿而坐。老翁見張果聰慧靈秀,便將《河圖洛書》《陰陽八卦》等奇書傳授於他,還教他辨識星辰運轉、推演萬物變化之法。此後數年,張果常常在山洞中潛心鑽研,漸漸悟透了天地間的奧秘。
成年後的張果,已是精通天文地理、占卜算卦的奇人。他能準確預測天氣變化,幫助村民趨利避害;也能通過麵相和生辰八字,斷人禍福吉凶。有一年,村子周邊瘟疫橫行,許多人染病臥床不起。張果夜觀天象,發現是瘴氣作祟,他帶著村民在村頭搭建祭壇,擺上八卦陣,又親自采集草藥熬製成湯藥。在他的努力下,瘟疫很快消散,村民們對他感恩戴德,視他為神明。
隨著名聲遠揚,張果開始遊曆四方。他得到一頭神奇的毛驢,這驢不僅能日行萬裡,而且休息時可以像紙一樣折疊起來,放入口袋中,需要時取出吹氣,又恢複原樣。與眾不同的是,張果喜歡倒騎著毛驢,有人問他緣由,他笑著說:“世人皆向前看,追名逐利;我偏向後觀,方能看清來時之路,明悟得失之道。”
張果倒騎毛驢,走過名山大川,也踏遍市井街巷。在洛陽城,他遇到一位自稱活了八百歲的道士,兩人在街頭辯論天地至理。張果引經據典,從盤古開天辟地談到當下世事,說得那道士啞口無言,心服口服。此事傳開後,張果的名聲更盛,連唐玄宗都聽聞了他的事跡,多次派人請他入宮。
起初,張果婉拒了唐玄宗的邀請。但架不住皇帝誠意滿滿,他最終騎著毛驢來到長安。唐玄宗見張果白發蒼蒼、滿臉皺紋,心中不免懷疑他是否真有奇能,便想出題考驗。他先是讓張果當眾表演變戲法,張果微微一笑,隨手折下一根樹枝,輕輕一吹,樹枝瞬間化作一隻美麗的仙鶴,在宮殿中盤旋起舞。接著,唐玄宗又問他唐朝國運,張果閉目沉思片刻,緩緩說道:“陛下聖明,國運昌盛,但需警惕‘安’字之亂,日後自見分曉。”唐玄宗雖不明其意,卻也暗暗稱奇。
宮廷中有一位擅長下棋的王棋待詔,聽聞張果的本事,心中不服,便邀他對弈。張果欣然應允,隨手從棋盤上取下一顆棋子,放在口中嚼碎後吐在棋盤上,棋子竟變成一隻小老鼠,“吱吱”叫著鑽入棋盤縫隙。不一會兒,從縫隙中爬出一隻大老鼠,銜著一顆更大的棋子回到原位,棋子上還刻著“開元通寶”字樣。王棋待詔看得目瞪口呆,甘拜下風。
然而,宮中也有不少人嫉妒張果,向唐玄宗進讒言,說他是妖道。唐玄宗心中起疑,便命人將張果關進鐵籠,用火焚燒。待火熄滅後,打開鐵籠,卻發現張果在籠中呼呼大睡,毫發無損,反而打了個哈欠說:“睡個好覺都不得安寧。”
後來,唐玄宗想將玉真公主許配給張果,張果哈哈大笑道:“老臣已是風燭殘年,哪能耽誤公主青春?”說罷,取出紙驢吹氣,倒騎上去,瞬間消失不見。
離開皇宮後,張果繼續雲遊四海。他常常在民間顯聖,幫助百姓解決難題。有一次,黃河泛濫,沿岸百姓流離失所。張果騎著毛驢來到河邊,他從懷中掏出一張紙,折成一艘小船放入河中。小船瞬間變大,載著百姓駛向安全之地。還有一回,一位書生屢試不第,心灰意冷,在路邊哭泣。張果倒騎著毛驢經過,從袖中取出一本書遞給書生,說:“此書可助你開悟。”書生翻開一看,竟是從未見過的奇書,他日夜研讀,最終高中狀元。
張果老倒騎毛驢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故事在民間代代相傳。人們從他的經曆中領悟到,人生不應隻一味向前追逐,偶爾回首審視過往,才能更好地看清未來的道路。他那超凡脫俗、看透世事的智慧,以及濟世救人的善舉,成為了人們心中永恒的傳奇。
喜歡短故事誌請大家收藏:()短故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