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沈見新一直在籌劃如何微操認購證這件事。
認購證在後來的暴漲,與其他暴漲事件有著本質的區彆,而關鍵的區彆就在於底層價值邏輯。
比如鬱金香事件,底層邏輯是炒作,擊鼓傳花而已。誰接最後一棒,誰就站在天台吹風。
而認購證不一樣,它的暴漲邏輯在於中簽新股的購買資格,在這年頭,中新股可以說等於直接撿錢。
據後世的專家估算,一百張為一套認購證,一套認購證的打新股收益最後高達50萬。
這是什麼概念,等於說每一張認購證哪怕不炒作,最後的平均實際價值也能高達五千塊。
而現在,它一張隻賣三十。
沈見新已經和交易所達成了代售協議,首批進貨一百萬張,按照理論估算,如果他把這筆認購證全部自己吃下,那麼預估的理論收益高達50億。
在50億麵前,吃下這批認購證的三千萬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哦對了,他還能返點7呢。
而之所以說是理論收益,在於原本的曆史軌跡裡,他沒有參與此事。而現在,他一個人就要吃下這麼多,這勢必影響認購證的總銷量。
而前麵說的每一張認購證平均價值五千塊,是需要考慮到原本認購證的總銷量也就兩百多萬張。
這涉及到中簽率的問題,如果發行在外的認購證越多,那單張認購證的中簽率自然就下降了,導致每一張認購證能產生的平均價值跟著貶值。
但不管怎樣,隻要他的蝴蝶翅膀彆帶起什麼認購證狂潮,那麼哪怕認購證銷售總量略有增幅,他的收益還是大到沒邊。
想到此,他整晚都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自他重生立業以來,不是忽悠就是借。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彆看他現在是公認的大老板,但實際上,若不是魔都鵬城兩市股票這幾個月一直上漲,他怕不是付利息都要付成負資產了。
有時候,他看著財務報表,一個月光利息就是幾百萬的虧空,那些數字真是讓人心驚肉跳啊。這還不算香江那筆貸款的利息,如果算上,每個月利息支出都快逼近兩千萬了。
這才91年啊,每個月付上千萬的利息...
請問,還有誰?
沈老板在外人麵前看起來毫不費力的背後,實則步步驚心啊。
所以,這一次認購證的事,他必須拿捏住了,還要拿捏的漂亮,拿捏的完美。
隻要這件事功成,多了這麼一大筆自有財富作為保證,那麼他才算是真正有一種腳踏實地的安全感了。
而知道他目前真實情況的,也不單是他自己。一把手召見,其實也有這方麵的擔憂。
這天,沈見新收拾心情,暫時把認購證的事拋出那後,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坐著他那加長勞斯萊斯,開進了市委大院。
在辦公室門外,帶他進來的大秘提醒道:“沈總,你隻有十五分鐘時間,祝書記稍後還要接見外賓。”
沈見新微笑道:“麻煩陳主任了,有空上我那喝杯茶。”
大秘點頭致意:“有機會的話去坐坐。”
隨即,他先走進辦公室通報。不多久,出來示意沈見新可以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