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除了設立了人民公社之外,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企業國有化了。
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沒什麼,但對於像陳家這樣,有人工作的地方成為了國有單位,那就是很大的變化了。
因為本來隻是給人打工的無產階級,一下子變成了人人都羨慕的工人,端上了鐵飯碗,成為了工人階級。
每個月不僅有工資,還能發到手一些其他人得不到的票據。
首先,陳二伯跟著他師傅乾的那個私人木材作坊成為了國有企業,不僅廠子規模擴大了,裡麵原本的師傅都成為了工人,還額外招收了不少工人。
陳二伯每個月工資二十多塊。
本來三哥陳愛軍是有這個條件能進去的,因為這次招的人多,陳二伯和他師傅又都成了廠裡的工人,可以推薦一下。
但問題是陳愛軍今年才不到16歲,人家廠裡根本不招。
沒辦法,他高中沒考上,工作又不夠年齡,隻能暫時跟著家裡人在家種地。
陳寧靜的老爹陳國勝所在的食堂也變成了縣裡唯一的國營飯店,裡麵的工作人員身份全部水漲船高。
陳國勝和陳寧靜的乾爺爺高遠成了國營飯店裡的兩個大師傅。
當然,那麼大一個國營飯店肯定不隻有兩名大師傅。
除了他們兩人之外,還有一個食堂裡麵原本的大師傅,以及這次新招的一個大師傅,總共有四個大師傅。
另外還有幫廚大大小小十幾個人,一個收銀員以及三個打掃衛生的人,這就是現在國營飯店全部的人員組成。
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工人,當然有的是正式工,有的是臨時工,還是有些區彆的。
作為大師傅的高遠和陳國勝,自然都是正式工了。
陳國勝每個月工資三十多塊,再加上一些票據補貼。
當然,這是工資組成,還有一些隱形福利,比如說店裡剩下的一些飯菜可以讓這些工人分了。
再或者如果國營飯店有什麼好菜,內部人員也可以優先購買,而且還不需要票。
總之,自從家裡有了兩個工人,日子肉眼可見的好過了不少。
而且除了陳二伯和陳國勝這兩個工人之外,家裡還有大伯是大隊長,除了村裡每天十工分的滿工分補貼,還有公社發的每個月十幾塊工資。
再就是陳建國當老師的每天滿工分,以及大嫂的工資。
對了,忘了說了,大嫂孫安安也成了公社紡織廠的工人,雖然是臨時工,但是每個月也有十幾塊錢的收入,以及一些票據。
吳翠紅是村裡的婦女主任,也算是個村乾部了,每天都有五個工分的補貼。
她再每天上工乾個五工分的活,輕輕鬆鬆十工分到手。
陳老頭和陳老太則不是全部的錢都要捏在手裡的人,因此隻讓陳二伯和陳國勝每個月往家裡交八塊錢,孫安安每個月交五塊錢。
因為他們三人都是在村裡沒有工分的,因此隻能分人頭糧,自然需要用錢來補上,不然其他人也會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