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覺得反擊的時機到了。
派遣軍司令部不是不讓大規模進攻嗎?那我進行“火力偵查”總可以吧?
無非是這次參與“偵查”的兵力,稍微多了“一點”——足足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大隊。
於是,這個倒黴的鬼子大隊,快1000多頭鬼子抱著“敵軍炮兵已被摧毀”的幻想,嗷嗷叫著發起了衝鋒。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他們一頭撞上了方默炮兵群蓄勢待發的猛烈炮火覆蓋。
各種口徑的炮彈如同冰雹般砸落,將這個鬼子大隊炸得人仰馬翻,死傷慘重,不得不丟下大量屍體和傷員,倉皇潰退。
之後幾天,方默又指揮裝甲部隊,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戰術突襲。
每輛坦克和裝甲車都掛滿了樹枝和灌木作為防空偽裝。
但吃一塹長一智的鬼子也有了準備,提前布置了雷場和大量的戰防炮,突襲的戰果遠不如第一次那麼輝煌。
方默想要的運動戰被迫變成了陣地戰。
大夏陸軍在滬上戰場按照漢斯顧問團的指導,挖掘的環形陣地
雙方在江灣劉行一線陷入了殘酷的拉鋸戰,你來我往,互有傷亡。
9月13日,鬼子國內緊急動員的第9師團先頭部隊在吳淞口登陸。
滬上派遣軍司令鬆井大將決定采取更加穩妥的策略。
他命令第9師團主力,配合第3師團一部,率先猛攻仍在頑強抵抗的寶山縣城,企圖打通川沙口與吳淞口兩個登陸場之間的陸上聯係,鞏固灘頭陣地。
駐守寶山的98師583團3營,在營長姚若振的率領下,浴血奮戰,死戰不退。
最終,他們相比曆史上多堅守了整整8天,直至9月15日,全營官兵幾乎全部壯烈殉國,寶山才最終陷落。
攻克寶山後,第9師團主力馬不停蹄,繼續向西進攻,於9月18日攻占楊行鎮,兵鋒直指更西南的劉行鎮。
一旦劉行失守,鬼子就將徹底切斷大夏左翼第15集團軍和右翼滬上市區第9集團軍之間的聯係,戰略形勢將急劇惡化。
緊急從西北增援而來的大夏第1軍,在胡軍長的指揮下,迎頭頂了上去,在劉行一帶與鬼子第9師團展開了慘烈的爭奪戰。
這一次,胡軍長吸取了滬上開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特彆是借鑒了方默的戰術。
白天,利用地形和簡易工事,進行逐次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消耗鬼子銳氣,避免在鬼子絕對優勢的海空炮火下硬拚。
一旦天色變暗,鬼子的艦炮和飛機無法發揮威力,第1軍的將士們就立刻發起凶狠的反擊。
他們往往悄無聲息地接近鬼子陣地,然後突然投出密集的手榴彈,趁著爆炸和硝煙,端著刺刀和大刀片發起白刃衝鋒,將白天丟失的陣地再一寸寸地奪回來。
無論是炮火密度、步槍對射的精準度,此時的大夏軍人都無法與鬼子的常備師團相比。
唯有在夜間近距離的白刃戰中,靠著人數優勢和悍不畏死的精神,才能勉強做到一換一,讓自己的犧牲變得更有價值。
9月22日,又一支龐大的運輸船隊抵達了吳淞口外海。
鬼子第13師團的官兵們,開始換乘小艇,向著那片被稱為“血肉磨盤”的陸地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