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師王師長猛地壓低身子,捂緊了頭上的M35鋼盔,飛濺的碎石泥土劈裡啪啦地砸在他的背上。
他的師,經過連日苦戰,傷亡慘重,此刻終於接到了向後方轉移的命令。
部隊正在抓緊最後的時間,通過北站尚在控製中的鐵道線撤離。
王師長最後望了一眼閘北、虹口的方向。
那裡,槍炮聲最為密集,煙塵最為濃重。
他知道,那位如同戰神般崛起的同僚——獨立第21旅少將旅長方默,正率領著他的部隊,死死地釘在陣地上,為他們這些後撤的部隊斷後。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討價還價,隻有毅然決然的承擔。
王師長緩緩抬起右手,五指並攏,莊重地舉至頭側,向著那片血火交織的方向,敬了一個長達十餘秒的軍禮。
眼神中,充滿了敬佩、感激。
“方旅長,保重!87師,全體弟兄,謝過了!”
他喃喃自語,隨即猛地放下手,轉身對參謀吼道:“命令部隊,加快速度,彆辜負了方旅長為我們爭取的時間!撤!”
隨著部隊的陸續撤離,方默及其獨立第21旅“孤軍斷後”的事跡,如同插上了翅膀,通過電波、報紙迅速傳遍了飽受戰火摧殘的大夏大地。
《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幾乎所有仍在發行的報紙,都在最醒目的位置,連續刊載著來自滬上的最新消息。
“滬上孤狼方默,率鐵血雄師死守孤城”
“陣斬敵酋兩名,今又獨擋十萬倭寇”
“民族英雄方默,滬上最後之防線”
一個個充滿震撼力的標題,配著方默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那張目光堅毅的照片,徹底點燃了全國民眾的激情。
茶館裡,報童揮舞著報紙高聲叫賣,瞬間被搶購一空。
街道上,人們圍攏在張貼報紙的公告欄前,情緒激動地議論著。
校園裡,學生們慷慨激昂,將方默的事跡編成話劇,高聲朗誦著他的“名言”。
所有的大夏民眾都知道了,在滬上那座即將淪陷的都市裡,有一位名叫方默的戰將。
他不僅曾在戰場上陣斬鬼子兩名少將,創下驚世戰功,更在全軍後撤的危難時刻,主動請纓,率領麾下將士,毅然決然地留在了最危險的地方,以身為盾,為袍澤弟兄爭取生機。
這是何等的膽魄!何等的擔當!
“方將軍真乃國士無雙。”
“有此猛將,何愁倭寇不滅。”
“願蒼天保佑方將軍和他的將士們平安。”
方默的名字,已然成為了一種象征,一種在至暗時刻不屈不撓、血戰到底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的聲望,在全國範圍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而這一切,甚至超越了國界。
不僅白鷹、約翰、高盧等國的主要媒體大幅報道了他死守東方凡爾登的事跡,就連鬼子國內的不少報紙,也在一種極其複雜的心態下,提到了方默。
《朝日新聞》在一篇戰地通訊中,不得不承認“敵方將領方默之頑強,超乎想象”,其部隊“戰術刁鑽,裝備奇特,予皇軍重大殺傷”。
雖然通篇依舊充斥著“暴支”、“頑強之敵”等蔑稱,但字裡行間,那種又恨又怕又不得不帶著一絲扭曲敬佩的複雜情緒,難以掩飾。
就連一些極端狂熱的鬼子少壯派軍官,在私下議論時,也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方默,是一個值得正視的對手。”
能讓視大夏如無物的鬼子產生這種情緒,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方默,以其赫赫戰功和孤膽忠勇,真正做到了名揚四海,聲震寰宇。
他就像一麵旗幟,牢牢插在滬上的廢墟之上,告訴世人,大夏,還在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