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支隊長,王師長。大恩不言謝,今日援手之情,方默和獨立21旅全體官兵,銘記於心。”
方默停下腳步,鄭重地向二人敬了一個軍禮。
“方旅長太客氣了。”孫撫民連忙還禮,“滬上苦戰,挽狂瀾於既倒,全國軍民誰不感佩?今日能在此接應英雄凱旋,是我等的榮幸。”
王師長也感慨道:“是啊,若不是方旅長之前在滬上北站死戰斷後,我87師恐怕早就打光了。這份情,我一直記著呢。”
簡單的寒暄後,方默立刻切入正題:
“此地不宜久留,鬼子很快就會反應過來,組織兵力反撲。請二位立刻率部退回南岸,我部將負責斷後掩護,隨後儘快渡河。”
孫撫民和王師長也知道情況緊急,不再客套,立刻指揮部隊開始後撤。
方默則命令工兵營,利用隨車攜帶的製式浮橋器材,在蘇州河上快速架設起一座堅固的浮橋。
部隊井然有序地開始渡河。
等到鬼子第101師團和第13師團的增援主力氣喘籲籲地趕到河邊時,已經是中午時分。
留給他們的,隻有空蕩蕩的北岸陣地,和河麵上正在被工兵爆破拆除的浮橋殘骸。
鬼子師團長們隻能望河興歎,徒呼奈何。
方默和獨立21旅順利渡河後,在南岸找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區域進行短暫休整,收攏傷員和掉隊的士兵。
然而,大戰的陰雲並未散去。
11月12日,局勢急轉直下。
隨著鬼子第10軍在金山衛登陸後不斷向北推進,滬上南翼徹底洞開。
北線鬼子主力也持續施加壓力,滬上周圍的數十萬大夏軍隊,已經隱隱呈現出被南北夾擊、大包圍的態勢。
直到此時,九國公約會議的結果傳來,列強調停徹底無望。
金陵的最高統帥部才如夢初醒,驚慌失措地下達了全軍總撤退的命令,要求所有部隊撤往預先構築的吳福線、錫澄線國防工事進行持久防禦。
然而,這道命令來得太晚,而且指揮係統早已混亂。
命令剛一下達,最南翼、處境也最危險的第8集團軍,為了保存實力,竟然未與任何友軍協商,直接擅自跑路,丟下側翼的第9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
第8集團軍這一跑,如同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瞬間將原本計劃中的有序撤退,演變成了一場災難性的大潰退。
許多部隊一覺醒來,發現隔壁的友軍已經不見蹤影,立刻驚慌失措,也跟著丟棄陣地逃跑。
恐慌情緒如同瘟疫般蔓延。
即使上級指揮官勉強製定了交替掩護的撤退計劃,電話打到各軍、師指揮部,也常常是無人接聽,或者得到了“保證完成任務”的回複後,卻發現下麵早已亂成一鍋粥。
軍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旅長,旅長找不到團長,甚至團長都找不到自己手下的營連長。
命令無法傳達,部隊失去控製,數十萬大軍如同沒頭的蒼蠅,混亂地向西潰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方默所部休整的區域周圍,卻呈現出另一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