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具爭議的還是他關於鬼子使用化學武器的指控和那份赤裸裸的報複警告。
支持者認為這是對抗暴行的正義之聲,反對者則批評此舉可能加劇戰爭殘酷性。
無論如何,“方默”這個名字,連同他的預言和警告,再一次大規模地進入了西方主流輿論的視野。
然而,當時絕大多數人,包括許多權威的國際問題專家,都並未真正重視這位遠東將軍的“狂言”。
直到39年,歐羅巴戰火重燃;直到41年,珍珠港的爆炸聲震驚世界……
人們才駭然發現,方默在數年前的預言,竟然一一應驗。
而那時,早已成為一方戰區司令的方默,也因其傳奇般的戰績和先知般的遠見,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麵,被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
在37年冬天的金陵,這場采訪更大的立即影響,是如同一聲驚雷,炸響在鬼子高層耳邊。
采訪結束後,方默立刻返回明孝陵的指揮部。
剛一進門,他就抓起桌上的電話。
“喂?喂?給我接109師師部。”
電話很快接通,方默向師長呂浩然仔細詢問著前線的戰況、傷亡、彈藥消耗以及官兵士氣。
“傷亡要及時補充,彈藥我馬上派人送上去。告訴弟兄們,打得好,鬼子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放下電話,他又接連聯係了第21旅、新1旅、新2旅以及配屬指揮的其他部隊主官。
他需要掌握最真實的一手信息,才能做出準確判斷。
遠方,炮聲和槍聲依舊密集,如同永不停歇的雷鳴。
12月17日,金陵城內,經過連日疏散,幾乎已經看不到平民的身影了。
街道空曠,隻有巡邏的士兵和匆匆運送物資的支前隊伍。
方默決定,再給鬼子加一把火,進行一次心理威懾。
4架B25轟炸機奉命起飛,但它這次攜帶的不是炸彈,而是成千上萬份傳單。
飛機飛臨包圍金陵的各部鬼子陣地上空,在相對安全的高度,將雪片般的傳單拋灑下去。
聽到上空再次傳來熟悉的飛機引擎轟鳴聲,陣地上的鬼子兵們條件反射般地尋找掩體,臉上寫滿了驚恐與疲憊。
幾天前那場來自高空的、無法還手的鋼鐵暴雨,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那一次,4架B25轟炸機在BF109的護航下,爬升到他們的小口徑防空火力根本無法觸及的高度,投下了120枚100磅航彈。
猛烈的爆炸瞬間覆蓋了相對集中的炮兵陣地,造成了慘重損失。
這對於依賴炮兵火力的鬼子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吃了大虧的鬼子迅速調整了戰術。
華中派遣軍被迫將重炮群分散布置,增加了偽裝,儘量避免再次被對方空軍“一鍋端”。
同時,朝香宮鳩彥王緊急向國內求援,要求增強航空兵力。
大本營也已急令從棒子半島和高雄等地抽調飛行戰隊火速增援華中方麵,試圖扭轉空中劣勢,拚命搶奪製空權。
天空中的較量,愈發激烈。
然而,這次落下的不是炸彈,而是緩緩飄落的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