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站附近,一間被臨時征用作為指揮部的瓦房裡,倒是比外麵暖和不少。
屋子中央擺著個炭盆,裡麵燒著從附近搜羅來的木柴,發出劈啪的輕響,驅散著寒意。
方默、宋蔭國、王又平、孫撫民、邱青錢等幾位將領,正圍著一張破舊的八仙桌坐著。
桌上散落著不少花生殼,幾人一邊隨手抓著花生掰開,將紅彤彤的果仁丟進嘴裡,一邊捧著搪瓷茶缸,時不時喝上兩口溫熱的茶水。
氣氛看似輕鬆,但眾人眉宇間都帶著揮之不去的凝重。
各支部隊接下來就要分道揚鑣,奔赴不同的戰場。
方默的69軍被第五戰區點名要走了,即將最先登車出發。
“接下來這仗,該怎麼打?”邱青錢捏著顆花生,沒急著吃,沉聲開口道,“金陵這一仗,咱們算是把鬼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了些。
依我看,還是要尋求決戰,集中兵力,再打幾個像樣的大會戰,把鬼子徹底打疼,逼他們退兵。”
他這話,代表了不少軍中將領此刻的想法。
金陵守了這麼久,給了大家一種錯覺——鬼子並非不可戰勝。
王又平點了點頭,接口道:
“邱兄說的在理。鬼子勞師遠征,補給線長,隻要咱們抓住機會,未必不能先把鬼子拖到師老兵疲,再取得勝利。
我聽說,華北那邊很多地方軍部隊已經做了漢奸,成立了偽軍,要是咱們不能迅速決勝,我怕江南一帶……”
孫撫民較為謹慎,用茶缸暖著手,緩緩道:
“尋求決戰是必要的,但鬼子的戰力,諸位也見識了。其火力、兵員素質,尤其是步炮、步坦協同,遠在我軍之上。貿然尋求決戰,恐非上策。”
宋蔭國沒說話,隻是看向一直沉默著剝花生的方默:“方老弟,你怎麼看?你鬼點子多,說說。”
方默將一顆花生米丟進嘴裡,慢慢咀嚼著,麵上不動聲色。
他心裡卻是不以為然。
決戰?速勝?哪有那麼容易。
鬼子如今才剛剛進入狀態。
從三七年算起,到二戰結束,原時空中他們最終累計動員起超過千萬的軍隊。
在原時空的抗戰八年中,光是投入到大夏這邊的,累計就有四百萬之巨。
如果是大海對岸的白鷹,或者毛熊那樣的工業國,那自然可以追求速勝。
彆看鬼子在開戰前隻有60萬常備軍,但是此時光在大夏,鬼子就已經投入了超過30個師團近100萬兵力。
而這都得益於鬼子優秀的兵役製度。
鬼子在維新後就建立了普遍兵役義務製度,規定17歲至40歲的男性國民均有服兵役的義務。
服過兵役的退伍人員和適齡男性青年被劃分為四個不同的等級:預備兵、後備兵以及兩級補充兵。
所以鬼子才能在開戰後直接在大夏投入近百萬兵力,此時唯一限製他們的就是後勤。
他們的重兵集團,隻能圍繞著港口和鐵路線活動。
兵員方麵,自己雖然在金陵打掉了他們幾萬老兵,但鬼子的人力池還很充足。
那些退役回鄉的“在鄉軍人”,稍微訓練一下,拉上來就能充當中堅骨乾。
他們的常備師團、特設師團,架子都在,補充起來快得很。
工業更是沒法比。
鬼子損失的飛機、大炮、坦克,國內的工廠可以源源不斷地造出來。
而大夏呢?
想到這,方默的目光掃過眼前這幾位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