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空位麵。
劉備看著這題怔怔不語。
一時間覺得有點懵。
這後世的公務員考試題目,也太奇怪了。
“丞相,你才智過人,這題該怎麼答啊?”
劉備開口問諸葛亮道。
“主公,容我思索一會。”
諸葛亮沉吟片刻後開口道。
其實方才在出現這道題的時候。
他便開始琢磨了。
此時他心裡隱約已經有了想法。
但還沒完全想明白。
不過在此時。
玄幕中出現了答案。
【解析:本題考察複言命題推理。】
【甲:乙→甲;乙:丙→非乙;丙:丙;丁:甲或乙)→丁。】
【以四個人的話作為根據,要求選項不能與四句中任何一句衝突,可以使用帶入法驗證選項。】
【a項乙丙都去,由乙的話可知乙去丙一定不去,矛盾。】
【b項隻有甲一個人去,根據丁的話可知甲去丁就一定會去,矛盾。】
【c項甲、丙、丁三個人去了,四句話都不矛盾,為可選答案。】
【d項,四個人都去,與乙的話丙去則乙不去,矛盾。】
原來如此!
諸葛亮腦海中的思路一下清晰了。
“這倒是有些意思。”
他覺得後世這道考試題挺有趣的。
諸葛亮這個反應其實不奇怪。
雖然題目比較繞,但解題時卻另有一番快感。
就跟很多聰明人喜歡玩推理遊戲一樣。
而這時,一旁的張飛卻嚷嚷道:
“這都什麼東西?”
“出此題的人,心眼太多了,不是老實人!”
他張三爺最不喜歡這麼繞來繞去地思考問題。
【第三題。】
【柏拉圖認為處於變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這種觀點的人會認為以下哪項最真實?】
【a、關於馬的概念。
b、人的照片。
c、一棵樹。
d、勾股定理。】
“柏拉圖是誰?”
“他說的這話是什麼意思?真是存在的東西都是恒定的?”
“勾股定理又是什麼?”
曆朝曆代的古人們再度呆住了。
這些字他們都認識。
怎麼連在一起就看不明白了呢?
戰國時空位麵。
莊子問向身邊的好友惠子道:
“依你來看,此題何解?”
他這個好朋友,素來喜歡與他爭論。
比如他剛剛隻是感慨一句“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馬上就來了一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接著兩人就來了一次愉快的爭辯。
莊子覺得此時玄幕中的這道題。
非常適合惠子這種喜歡跟彆人爭辯的人。
惠子這次聽後沒有回答。
而是眉頭皺了起來。
這題,他有點看不懂啊。
【解析:柏拉圖認為處於變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不變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存在。】
【勾股定理是人類早期發現並證明的重要數學定理之一,是既定不變的一個的幾何定理,因此是最真實的,所以選d。】
【a項中關於‘馬’的概念,作為一種社會認識,會隨著人類的社會實踐而不斷變化,豐富和完善。排除。】
【b項人的‘照片’定格停留在拍攝的那一瞬間,但會因年久而陳舊褪色,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事物。排除。】
【c項中一棵‘樹’,由種子紮根到發芽,再到長成參天大樹,一直都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排除。】
“啊!這是在說什麼?”
“能隨著後天改變的東西也不算存在?”
看著這個答案解析。
許多古人還是一臉懵逼。
雖說他們都各有些理解。
但一時間還是沒明白後世的思考邏輯。
大明時空位麵。
朱元璋等人都麻了。
這也太麻煩了,誰能想到這些?
“父皇,這後世龍國的考生可真不容易。”
朱標感歎了一句。
高空巨幕中先後出現的這三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