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君主應該讓人愛戴,還是讓人畏懼?】
對著這個問題。
曆代眾多古人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那肯定是讓人愛戴!
雖然作為君主,守衛皇權威嚴,讓人畏懼是不能少的。
可若是治理百姓。
那還是得受人愛戴才能長治久安啊。
不過,接下來的視頻內容。
卻讓他們有些意外。
【任何一位君主一定都想被人認為是仁慈而不是殘酷,可是他不能濫用這種仁慈。】
【明智的君主,對殘酷這個惡名,不用介意。】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他比那些過分仁慈、坐視混亂的人來說,要仁慈得多。】
【標榜仁慈的君主,往往使得整個社會都承受損失,而不記惡名,當機立斷的君主,隻是損害個彆人利益。】
彈幕飛出——
【有點道理,比如朱元璋雖然對臣民很殘酷,但卻讓天下有了秩序。】
【這個得分情況吧,亂世自然不能仁慈,但非亂世,仁慈也沒什麼問題吧。】
【宋仁宗覺得很淦。】
……
大明時空位麵。
朱元璋看到後世之人指責他殘酷。
眉頭微皺,心中略微有些不喜。
所謂亂世用重典。
即便是在開國之初,發生的各種事件都不能允許他隨意表露仁慈。
“此舉所為,不過對症下藥而已。”
他搖了搖頭,治理一國之事。
哪能輕易決出是非來?
【究竟是被人愛戴好,還是被人畏懼好?】
【當然最好兩者皆備,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個人想在兩者之中有所取舍,那麼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要安全得多。】
【大多數人都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
【君主如果完全信賴他們沒有任何準備的話,就會招致滅亡。】
【人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比冒犯一個自己畏懼的人,要更加少顧忌。】
【愛戴是靠不住的,畏懼則不然,人們往往由於害怕受到懲罰,而一直保持著畏懼之心。】
【君主應該使人民畏懼,但應當儘量避免被人憎恨。】
【馬基亞維利最後總結道:人民愛戴君主,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意誌。而感到畏懼,是基於君主的意誌。】
【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應當立足於自己的意誌之上。】
春秋時空位麵。
孟子滿臉不悅,冷哼一聲:“暴論!”
“這分明就是暴君之說。”
此時玄幕中馬基雅維利的觀點與他的學說。
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背道而馳。
他說人性本善,馬基雅維利說人都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
他倡導仁政,馬基雅維利卻說君主應當殘酷對待臣民,要讓臣民感到畏懼。
故而。
孟子對馬基雅維利的這一套學說不太認同。
在他眼中,自己所倡導的,才是“王道”,是“聖明之君”之道!
而馬基雅維利這一套,是“歪門邪道”,是“暴君”之道!
【另外,在需要使用暴力的時候應該畢其功於一役,因為民眾越少品嘗痛苦的滋味,反感自然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