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雖然西方學者說的話過於極端。】
【但是古代華夏的曆史中,隱約地有著某種規律。】
【華夏曆代王朝的衰落總逃不過四個現象。】
【第一,土地兼並導致貧富不均。】
【第二,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減產。】
【第三,蠻族入侵導致統治崩潰。】
【第四,特權階層腐化導致行政低效。】
【這四個現象交相輝映,宛若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
【不管多少改革家嘔心瀝血,卻都逃不過這相同原因導致的死亡。】
古往今來的無數帝王將相紛紛點頭。
這四個現象。
可以說是大部分王朝毀滅的根源問題。
大清時空位麵。
紀曉嵐眉頭一皺:
“土地兼並,貧富不均以及特權階層腐化,實質上,都是一個問題,背後必然是有貪腐推波助瀾。”
和珅卻不服氣道:
“這和貪腐沒有關係,這是和生老病死一樣的自然規律,王朝周期律!”
紀曉嵐瞥他一眼,冷哼:
“如果一個王朝是一個健康的人,那麼貪腐便是此人身上一個一個大毒瘡。”
“本來一個人能活70歲,有這些毒瘡,就隻能活50歲!”
“這……”,和珅頓時百口莫辯。
【在這四大周期律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土地兼並”。】
【土地兼並導致富者田園阡陌,糧食堆成山。】
【而貧者無立錐之地,無飽腹之食。】
【這樣的結果便是,農民沒飯吃。隻能造反。】
【漢朝末期的黃巾起義,唐朝後期的黃巢起義。】
【北宋末期的梁山伯和方臘起義,元朝末年的朱元璋。】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張獻忠,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
【每一個王朝,到了後期都會麵臨土地兼並的問題。】
【這種問題往往是經年累月,沉屙舊疾,並無法短時間內解決。】
【農民沒地可種,因為政府的收入極其依賴於農民的稅收。】
【朝廷沒了稅收來源,財政就會出現問題,從而導致統治力下降。】
【軍閥割據和外族入侵的現象,也就相繼出現。】
大明時空位麵。
聽著玄幕上的觀點,朱元璋微微頷首。
土地兼並問題,的確是王朝滅亡的一大根源。
“可是咱認為,土地兼並的本質,仍然還是權貴階層對底層百姓的掠奪。”
他皺著眉頭道:
“掌握了權力與資源之後,對資源更少的百姓,不是強取,便是巧奪。”
朱元璋自從當上皇帝之後,針對權貴土地兼並,做了很多預防性措施。
洪武元年便發布詔令:
“百姓的田地都是按照人頭來算的,這是百姓的資產,富者不得兼並!若兼並而讓貧民佃種者,罪之。”
洪武五年六月,朱元璋作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嚴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勢強占官民田產。
洪武二十年,重造魚鱗圖冊。
針對江南地主聚族而居的特點,朱元璋下鐵令,遷徙富戶,削弱地主在當地依仗家族而起勢的勁頭。
朱元璋想到這,又歎了口氣:
“看來這王朝周期律,便是天道循環,非人力所能及啊!”
他隻能當好他現世皇帝,插手不了大明後事。
他哪怕是千古一帝,最後也隻能是一捧黃土,太廟裡的一紙畫像。
【唐朝與明朝都是農民起義、軍閥割據以及外族入侵,這三重打擊下走向滅亡的。】
【農民聚眾揭竿而起,推翻統治。】
【建立新的王朝後,卻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