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有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古老的箴言穿越三千年風沙,依然在警示世人:凡事開端易,善終難。從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蟄伏,到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踐行,曆史長河中那些鐫刻在時光裡的名字,無不是以"善始善終"為圭臬。人生如遠行,若想抵達理想的彼岸,既需"敢為天下先"的銳氣開啟征程,更需"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性走完長路。善始善終,是穿透浮躁的定力,是對抗懈怠的修行,更是成就卓越的必經之路。
萬事之始,若想立意高遠,必先有澄澈的初心與破局的勇氣。屈原在《離騷》中寫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以千裡馬自喻,立誌為家國開辟前路。這種初心不是一時興起的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價值選擇。北宋名臣範仲淹年輕時在應天書院苦讀,寒冬臘月用冷水洗麵提神,有人送來美食,他卻婉言謝絕:"一旦享受了美味,將來怎能再吃苦?"正是這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初心,支撐他在仕途上始終以民生為念,最終成為一代賢相。
善始的關鍵,在於拒絕平庸的誘惑,敢於為理想立高標準。王羲之七歲學書,十二歲研讀《筆說》,成年後更是"臨池學書,池水儘黑"。他若滿足於淺嘗輒止的臨摹,或許能成為普通書家,卻難有"書聖"之名。正如《文心雕龍》所言:"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真正的開端,必然伴隨著對卓越的執著追求,這種追求能讓人在起步時就站在更高的格局上。
然而,現實中許多人誤把"開端"等同於"起點",以為有了想法便是開始。殊不知,沒有行動力的初心隻是空想,沒有使命感的起步終將迷失。明代思想家呂坤曾說:"做一件事,就要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善始者,既要心懷"致君堯舜上"的宏願,更要邁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第一步,讓初心在行動中生根。
若說善始是點燃火炬,善終便是讓火焰持續燃燒。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曾說:"我們重複做的事,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這種重複,正是善終所需的持恒。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卻始終筆耕不輟,從"大江東去"的豪邁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他在顛沛中完成了4800餘首詩詞的創作,最終成為宋代文學的巔峰。他的成就,不在一時的才情迸發,而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善終的過程,往往是與人性的弱點正麵交鋒。《論語》記載,孔子在陳絕糧,弟子們餓得站不起身,子路忍不住抱怨:"君子也會陷入困境嗎?"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真正的堅守,正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原則。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明朝滅亡後拒絕仕清,遍曆北方各地,實地考察地理民情,耗時二十餘年寫成《天下郡國利病書》。他在《日知錄》中寫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份擔當不是口號,而是用半生光陰踐行的承諾。
麵對中途的誘惑與乾擾,善終者需要"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的定力。唐代書法家懷素以草書聞名,年輕時為求深造,千裡迢迢從湖南到長安拜師。當看到京城的繁華時,他沒有沉迷其中,而是在寺廟裡苦練書法,用禿的筆堆成了"筆塚"。這種定力,讓他在藝術之路上始終前行,最終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正如《道德經》所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把終點當作新的起點來對待,才能在漫長的征程中保持清醒。
遺憾的是,世間多的是"功敗垂成"的故事。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卻在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最終垓下被圍,自刎烏江;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後,將領們迅速腐化,從"均田免賦"的義軍淪為驕奢的權貴,最終政權覆滅。這些教訓無不印證: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終點,越需要警惕懈怠與傲慢。
善始與善終,從來不是割裂的兩端,而是相輔相成的整體。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強調認知與實踐的統一,善始善終正是這種統一的生動體現。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曆時二十七載編撰《本草綱目》,既要在開端時立下"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誌向,又要在過程中克服"窮搜博采,芟煩補闕"的艱辛。他親自上山采藥,親嘗百草,糾正前人謬誤,最終完成這部藥物學巨著。這種從始至終的投入,正是知行合一的典範。
善始善終需要建立內在的節奏,避免急功近利。《周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地運行有其規律,人生行事亦需有度。清代學者戴震十歲時讀書,私塾先生教《大學章句》,他不滿足於表麵解釋,反複追問"朱子何以知道如此",直到先生無法回答,承認"此非童生所及"。這種不急於求成、務求甚解的態度,讓他最終成為清代考據學的代表人物。真正的堅守,不是盲目蠻乾,而是在持續中找到平衡,在堅持中積蓄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更考驗善始善終的能力。有人追求"速成",學技能淺嘗輒止,做事業見異思遷;有人沉迷"流量",為短期利益放棄長期目標,為表麵光鮮犧牲內在價值。這些行為看似抓住了機會,實則在不斷消耗初心。反觀那些成就事業的人,如"敦煌女兒"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後紮根敦煌,一守就是六十餘年,從青春少女到白發老者,她用一生守護莫高窟,讓千年壁畫煥發新生。這種堅守,正是對善始善終最好的詮釋。
人生如寫文章,開篇要引人入勝,結尾要餘韻悠長。善始善終,不是要求完美無缺,而是保持對初心的敬畏,對過程的負責。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這份"夙夜憂歎"的謹慎,正是善終者應有的態度。
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從畢生鑽研雜交水稻的袁隆平,到三十載隱姓埋名研究核潛艇的黃旭華,曆史告訴我們:真正的偉大,不在於開端的轟轟烈烈,而在於終點的問心無愧。當我們在人生路上感到疲憊時,不妨想想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守者;當我們麵臨誘惑想要放棄時,不妨默念"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古訓。
善始善終,說到底是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對理想的尊重。願我們都能以"不忘初心"的清醒開啟前路,以"方得始終"的篤定走向遠方,在漫長歲月中,活成自己敬佩的模樣。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