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戰事最終在11月初停了下來。原本以為的可能對自己的大規模反撲沒有到來,等了十幾天後,李誌堅的心也定了下來,日軍暫時應該是沒有精力來針對他了。
在武漢會戰之後,現在中國方麵輿論有一種主流的論點:“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雖然不乏為自己繼續打氣的味道,在李誌堅心裡對這個觀點也是深以為然。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實現了占領武漢的戰術目的,占領區又擴大幾十萬平方公裡。新占區需要更多的部隊駐守,日軍隻能優先在作為與中國軍隊對峙前線的鄂西駐守相當數量的有力部隊。其餘地方重要性隻能暫時向後放,派大軍報複已經改編為43軍的暫一軍,也被放在了靠後的位置。
且在整個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的傷亡非常大,傷亡以十萬來計算,日本的人力資源在短時間內被極大挖掘,暫時不敢繼續從國內抽調生力軍過來。
而在前線的日軍官兵,即使活下來的人,也基本人人帶傷,並且經過幾個月的連續作戰,早已經疲憊異常,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部隊根本沒剩下多少戰力。距離43軍最近的第三、第十、第十三、第十六等幾個師團,經過幾個月的大戰,損傷都慘重,都需要重新補充人員、物資,進行休養,所以當下也沒有精力去報複43軍。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日軍的前線的物資基本耗乾,而日本國內的錢袋子也空了。
這一次會戰,日軍的損耗是非常大的,日軍所花費的軍費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無數的軍械、彈藥、糧食、藥品等花費,人力的費用,戰死人員的善後費用,將日本多年的積累全部消耗,日本的財政負擔空前加大。這樣給前線補充物資的速度,在大戰之後也就慢了下來。
所以綜合來說,日軍會暫時消停一段時間。
趁著此機會,現在已經成了43軍軍長的李誌堅,對部隊開始了新一輪優化。
之前將所有支隊擴編為團後,每個旅下轄五個團,在新兵補入將空編都補齊後,每個旅的人數都超過了一萬人,這對於剛從團長提升起來的幾個主持工作的副旅長來說,這種超過萬人的大兵團指揮絕對是超出經驗和能力之外的。所以後麵一段時間的作戰,大多都是幾個師長和副師長親自帶隊組織。
戰時不敢對指揮體係進行太大變動,現在戰事暫時消停下來,就必須及時進行調整。
首先李誌堅將每個旅恢複到了三個團,這樣新六師和新七師也與晉綏軍其他師一樣都成了兩旅六團的結構。
對於剩餘的八個步兵團,李誌堅向閻錫山又申請了兩個暫編旅的空頭編製,抽出六個團分入這兩個旅中,這樣就又有了一個師的架子。對於兩個暫編旅旅長李誌堅也沒有合適人選,就讓新六師、新七師的兩個副師長兼任。
至於其他兩個團,暫時由軍部直屬來承擔輜重運輸任務。現在43軍的物資太多,需要有專門的部隊來管理運輸這些物資。
其次,對全軍的武器裝備進行部分調整。
先是給所有的步兵團都配備炮兵營。之前是有的團有炮兵營,有的沒有,這次全部配齊,從炮兵團中抽出軍官來擔任幾個新成立團屬炮兵營的主官。
炮兵營屬於技術兵種,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勝任這種專業部隊的主官,雖然炮兵團的軍官李誌堅大多還不怎麼熟悉,但是這次還是進行了破格提拔。
不過各步兵團中炮兵營的裝備並不都一樣,除了都裝備一個迫擊炮連外,其餘裝備就有所差彆。
由於現在是黃泛區中,除了迫擊炮外,就數九二步兵炮輕,整炮隻有四百多斤,一匹騾馬就可以拖曳,可以保證在黃泛區中的快速機動。
全軍繳獲了二十多門九二步兵炮,現在這種炮的彈藥也足夠。李誌堅決定在兩個暫編旅六個團中都編入四門,增加在黃泛區中的機動性。
其餘的步兵團的中裝備的還是兩門七十五毫米的山炮,以及兩門戰防炮。不過裝備的山炮,有的是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有的是繳獲日軍的,好在口徑一致,炮彈可以通用。g34機槍,給教導旅和新三師留下一些,加上戰鬥中的折損,現在剩餘的已經不多,並且繼續外購受限,隻能優先供給特戰隊。
其餘部隊隻能全部換裝,重機槍使用晉造三八式重機槍和繳獲的日式九二重機槍,輕機槍則是用的晉造仿捷克式機槍,現在這種輕機槍數量不足,就用繳獲的日式歪把子補充。
步槍用仿照日本步槍的晉造六五式步槍,不足的都用繳獲的三八式步槍補充。兩者外觀基本一致,彈藥也通用,後勤補給很方便。
衝鋒槍則有些不夠用,這次閻錫山從山西新運來了一千支,也隻能是將前期戰鬥中的損耗補齊,擴編部隊則沒能補充。日軍中裝備衝鋒槍數量不多,也就沒能繳獲多少。李誌堅想通過黑市來購買一些,補齊43軍的缺額,不過由於當初武漢的外國軍火商大多已撤走,最後隻買到了幾百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就是成立了軍屬教導隊。43軍人數擴充較大,新兵數量多,所以必須的樣板部隊出來,督促激勵部隊的訓練。
人都會貪圖安逸,在固始一戰之後入伍的新兵,雖然大多後麵也參與了一些戰鬥,但是畢竟沒有打那種直麵死神的戰鬥,在形勢緩和下來後就難免疲塌下來。
李誌堅準備通過挑選標兵的來刺激一下,建立一個樣板部隊出來,以後也方便再招收新兵後進行訓練。
於是從特戰隊又抽出幾個軍官後,從固始一戰後入伍的新兵中選拔三百人,先建起教導隊的架子來。
李誌堅在給部隊定下主要基調之後,就不再管具體練兵的事情,各部都有自己的主官。他隻是傳出口風去,現在軍內還缺一個師長,兩個旅長,到時候擇優推薦使用。
他不覺得這種功利化的激勵有什麼不好,經過多年帶兵,他知道這在部隊的管理中作用非常大,遠好於口頭的鼓勵,甚至是物質的激勵。
他從自己的心理進行剖析,最後的解釋是:這種激勵的效果好,可能就是男人天性中的渴望建功立業的基因,很多人躺平,那是覺得失去了希望,如果有希望,所有男人都會去拚儘全力來向更高的平台努力。他李誌堅,就是要給予所有跟著他的人一樣東西——希望。
他能發現,新兵的麵貌在一天天在發生著變化,逐漸變得更有有軍人的風範,看著這些成長中的年輕麵龐,李誌堅知道心中的鐵軍追求也在一點點的實現。
不過李誌堅並沒有單純就讓部隊進行訓練,看到黃泛區災民的現狀,他也在儘力的在占領的區域內幫助災民,幫助他們加高地基重建房屋,田地排水補充冬種,並對人丁不足的家庭進行特彆幫扶。這一切也讓李誌堅和43軍在占領區獲得了極高的讚譽。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