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保車_抗戰之新晉綏軍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27章 保車(1 / 1)

除了恥辱和羞憤之後,華北派遣軍司令部的所有人更有恐慌,現在已經不光一個一一四師團的事情,眼下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四十一師團和獨立山地旅團也在中國軍隊的包圍圈中。或許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現在在忻口北的三個師團。

四十一師團和獨立山地旅團不被殲滅的話,忻口北的第二十六師團、第三十六師團和第三十七師團也就無法停戰北撤,否則就等於將四十一師團等兩部完全拋棄。

而經過這麼久的持續作戰,物資已經基本耗儘,這三個師團再繼續打下去的話也已經後繼無力,等到一切都耗乾的時候,這些部隊也就失去了自保能力。

而這一帶有八路軍,有35軍,有騎一軍,此外還有四個旅,都守著交通線等著吸血,除非再派師團以上兵力,否則根本送不進來。

此時對於閻錫山布下的這個陽謀,他們都能想象到閻錫山眼中的嘲弄,是棄卒保車,還是全軍覆沒?

現在的博弈已經成了明棋,中國方麵毫不掩飾的將他們的意圖表露了出來。

可是這是個好做的選擇嗎?

這是一個華北派遣軍司令部所有人都無法獨善其身的選擇。

一旦再有一個師團一個旅團被全殲,那麼他們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被影響。

可如果什麼都不做,放任忻口北三個師團堅持到油儘燈枯,那麼他們的下場,可以想象的到會更糟糕。

這是一個不能深思的選擇,是一個讓他們一想就渾身發寒的選擇。

現在這已經不是華北派遣軍的事情,已經是整個日本軍部關注的事情。

日軍現在可以將關東軍的幾個主力師團全部西調到山西,那麼北上蘇聯的大戰略布局就將打亂。

可是為了一個山西,將整個日本的大戰略全部轉變,牽一發而動全身,未來將走向何方更加不可測了。

那樣日本或許真的要全部陷入中國戰場之中,即使打敗了這個從帝國留學回去的地方軍閥之後,重慶中央政府的實力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也無法改變當下的僵局。

衡量再三,能夠做的還是小修小補。

緊急將能夠調動的部隊全部調到前線,杉山元將關東軍派出的為數不多的部隊以及一些偽軍都全部派往大同。

不過這點兵力,守住大同、張家口就不錯,麵對35軍和騎一軍的襲擾,又如何能打通交通線。隻要大同還在手中,至少還能給前線部隊留下一個退路。

日軍大本營之前將二十師團調回朝鮮,這次決定將之再調回中國。不過軍部又給華北派遣軍司令部下了一個命令:務必保證帝國在中國的軍力存在。

對於這種模糊不清的命令,有些人還在猜測意義,但是對於杉山元來說,已經非常明確,就是要最大化的保證將部隊保存下來,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他們沒有明確的命令,那麼作為日軍指揮核心的軍部就是永遠正確的,由此產生的四十一師團和獨立山地旅團的覆滅,也和軍部無關,都是以杉山元為主的華北派遣軍司令部的責任。

這場軍事冒險失敗的責任,必須由華北派遣軍來承擔。

杉山元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選擇,既然軍部已經給了暗示,那麼他必須無條件的執行。於是命令在忻口北的三個師團全部退出忻口戰場,立即向大同轉進。

為了增加這幾個師團的自保能力,杉山元厚著臉皮向其他友軍爭取了一些運輸機,現在必須通過空投來給這三個師團來增加補給,在軍心已失的情況下,後勤再無法保證,那麼對於部隊而言,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

在這三個師團剛開始撤退時,守軍沒有出擊,隻是用重炮進行轟炸,待撤退的先頭部隊過了原平之後,中國軍隊阻擊和追擊的力度才大了起來。

經過幾次大戰,閻錫山的軍事技能明顯也得到了提升。在日軍大軍開動後撤之後才進行襲擾,此時猶如箭已出弦,側後就是軟肋,方便從這裡襲擊。

歸途不比出征,尤其是失敗而歸,士氣完全已泄,且空投無法投送炮彈,日軍的火力基本上隻能使用步槍射擊,所以在中國軍隊的炮擊之下,日軍已經完全無法還手,往往一道防線就能阻擋日軍良久。

而此時簡直是騎兵的天堂,隻要是在平地上,日軍基本上無法阻擋在火炮和重機槍支援下的騎兵的衝擊,前線部隊基本上被屠殺。

日軍炮兵在撤退時原本想保留下來所部火炮,所以帶著它們一起後撤,為了拉運這些火炮而隻能選擇在平地處撤退。此時都成為了騎一軍的盤中美餐,不少部隊都來不及毀炮,就都做了騎一軍的刀下亡魂。

其餘的日軍隻能儘量在山區行走,防止騎兵的襲擾,但是這也沒什麼大用。

除了前有阻擊外,閻錫山還派出作為生力軍的85軍前出追趕,在忻口防線上其餘各軍也都出動一個師來追擊。

日軍無奈隻能前麵進行突擊,後麵留下斷後部隊,衝鋒的隊伍損失不小,斷後的部隊也一支支被追擊的中國軍隊吃掉。

被逼無奈,日軍隻能在夜晚列陣防禦,白天在飛機掩護下撤退,用了近十天才退到大同,而此時,三個師團已經普遍減員近七成。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末世:綁錯係統給築基丹 劣性博弈 我在地下城討生活 成為外賣神探,從一份炸雞開始 修仙模擬器 驚!渡爺懷裡小美人馬甲有億點多 我在靈異直播間裡吃瓜 炮灰師尊一心殺徒,反被病嬌纏腰犯上 神祗:開局末日降臨 花開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