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閻錫山看來,山西最主要的危險還是來源於北方,隻有北方的日軍具備對山西縱深進行大規模攻擊的能力。
在東麵娘子關,沒有良好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重火力很難通過,且隨行的彈藥補給也並不會太多,這也是為什麼從娘子關過來的日軍四十一師團和一一四師團戰鬥力相對不強的原因。
在晉城方向的關口也是一樣的道理,日軍難以大規模的打進來,隻有輕步兵的日軍,雖然單兵平均戰力還要強過大多數的中國軍隊,但是相差畢竟沒有那麼懸殊。
從南麵還有一個地方可以進入山西,那就是運城,但是運城南的河南之地現在還在國軍手裡,因為黃河泛濫的原因,黃河決口後,日軍以後還沒有再向河南進攻過。
所以隻要守好了忻口關口不被突破,山西就基本上平安的。
閻錫山就將他認為實力最強的第六集團軍部署在忻口周圍,並讓43軍負責忻口主陣地和以東至山西邊境的廣大防線,就是相信43軍和李誌堅。
非戰時隻要駐防一個軍即可,那麼就必須放一個更可靠的人。43軍現在的人員眾多,可以分出兵力來兼顧忻口東的日常戒備。
但是李誌堅認為閻錫山的安排並不是非常合適。
閻錫山的出發點都是純軍事角度,對於其他因素考慮並不充足。形勢發生變化後,戰略也必須跟著變化。
日軍經過這一戰之後,短期內根本再沒有能力進攻山西。
事實已經證明,山西的地形能頂幾萬兵,隻要晉綏軍堅決的正麵抵抗,靈活的在後方襲擾,那麼小於十萬的兵力,根本無法在短期內突破忻口防線,最後還是白忙活一場。
而忻口一動,娘子關一線必須也進行牽製,這樣就形成至少十幾萬人的大型會戰,所以日軍輕易不會發起,即使提起,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籌劃準備,這一切都瞞不住。
尤其山西北線的主要立足點在忻口,而日軍的出發點在大同,這中間也有幾百公裡的縱深,在忻口已經有了完整的國防工事和常駐軍的情況下,日軍根本不具有發起突然襲擊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這就給守軍預留了比較充足的預警和部署時間。所以沒有必要現在就讓他的43軍死耗在忻口陣地上。
在暫時沒有緊迫的安全問題時,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發展工農生產。
戰爭,最終拚的還是物資投入和消耗,沒有持續充足的物資供應,不說鋼軍鐵軍很難成型,即使成型也不能持久。
而要創造物資,歸根結底拚的還是人。
在戰爭時代,人口就是非常寶貴的財富,一是來創造物資財富,二是可以提供兵源。
最近幾年晉綏軍擴軍,以及大戰以後補充新兵,已經將很多青年從土地和工廠中剝離出來,山西本身人口較少,隻有一千萬左右,現在各地的人力已經有些緊張。
山西當下除了大同外,其他地區都還在晉綏軍手中,晉中、晉城的土地較為肥沃,自古就是糧食主產區,但是現在的人力都有些不足。更不說山西現在還有很多山地沒有開墾出來,綏遠的人口更少,開發程度更低。
現在戰爭時期,不同於和平之時,各種物資的消耗量直線增加,逐年增加的負擔,就需要開辟更多的財源和物源,以現在山西的人口水平根本無法支撐。
而山西周圍的河南、河北之地的人口眾多,河南由於水患,很多人無地可種,河北由於日軍被日軍占領,日本人以戰養戰,對當地的中國民眾搜刮的非常厲害。
這些地方的人口都非常容易動員遷移來山西。
山西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打出去,尤其是向河南,河北方向,來將這裡的人口引到山西,乃至綏遠去。
李誌堅想去娘子關或者晉城,這樣方便實施這個戰略,並且最好是到娘子關一線。他自信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去做這個事情。
有娘子關天險的支撐,晉綏軍進可攻退可受守。從這裡向東可以進入河北爭奪華北平原這個糧倉,至少要爭取冀中平原,和日軍搶奪戰爭資源。待日軍大軍出擊後,就可退回娘子關處,依托天險進行防守。
在整編會後,李誌堅就找到閻錫山,將自己的想法和他說了。
抗戰爆發後,在日本人的威脅之下,閻錫山對能守好自己的家就覺得已經非常吃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日軍為了占領山西發動了三次大型會戰,每一次能守住就已經耗乾了閻錫山的心血,所以在製定政策時,出發點都是怎麼保住一畝三分地,就沒有以李誌堅那樣的角度去想過。
但是閻錫山畢竟是統領山西多年的領導者,戰略思維自非常人可比,對於人口的巨大價值自是非常清楚。聽李誌堅說過之後,他馬上也就意識到了李誌堅所言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在第三次會戰勝利之後,雖說大落大起,但是畢竟是勝了,勝利可以增長人的自信,況且統帥人物,膽氣自是非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閻錫山沉思了一會,按照他之前的部署,要在晉城和陽泉駐防的軍隊主官是楚溪春和陳長捷,這兩人打仗都是好手,但是對於梳理經濟民政就非所長,這種事情,必須軍政結合,甚至治政方麵的事情涉及的更多。
目前為止,李誌堅的確是最好的人選。陽泉和晉城相比,兩者情況都差不多,不過陽泉離太原更近,戰略位置更重要,一旦戰事起來,支援忻口前線的速度也更快。
當下就差點決定讓李誌堅率43軍到陽泉娘子關前線。
不過李誌堅的提議有點突然,他還需要考慮一下有什麼漏洞,所以就沒有立即決定,隻是通知各部先維持現狀,暫時不要離開現有駐地。
閻錫山專門召集了一眾參謀對李誌堅的建議進行討論。有一個參謀說道,到河北平原進行襲擾,會不會激怒日軍,引起日軍的報複。
這個聲音一出,立即被其他人所駁倒,日軍對山西是沒有實力占領,而不是不想,要不就不會發起三次進犯,待其準備好後,自然會再次入侵,這是不死不休的死局,不因為激怒或者討好而有所改變,主動出擊或還可以減緩日軍準備的步伐。
想到如此,眾人都立即同意了李誌堅的設想,並且都同意了現階段增加人口、擴大生產是第一要務的判斷。
於是都從這方麵考慮,重新製定了部署。
王靖國雖然打仗方麵能力中規中矩,但是搞屯墾還是比較不錯的,之前在綏西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王靖國繼續在晉西搞屯墾,加大糧食生產,所以19軍繼續在忻口西駐防。
將陳長捷61軍繼續布置在忻口一線,不再調防娘子關;33軍到介休一帶布防,保障好晉南地區的生產;34軍到河曲東北布防,隨時準備接應忻口一線和陽泉娘子關一線;83軍繼續駐守晉城不變;騎一軍的駐地也不變。
43軍到娘子關一線駐守,任務是在負責好娘子關的防守外,尋找時機向河北平原出擊,同時因為43軍在菏澤、商丘等招收過幾萬兵員,與這些地方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讓43軍在晉城建立辦事處,安排有力人員駐守,專門負責向河南、安徽等方向吸納災民來晉。
山西暫時的主基調就是在保證穩定的基礎上,開展大生產。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