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將在太原的親信全部召集在一起,商議起對日軍潛在的下一次大規模進攻的應對方案。
現在中央軍已經基本撤離,閻錫山知道現在的情形,中央軍未必會再像之前幾次會戰那樣,派出精銳來支援山西。
事急則從權,事緩則周延,閻錫山想聽聽眾人的意見,並且讓眾人心裡有個底。
原本在這種會上,閻錫山會優先詢問楊愛源、趙戴文、王靖國、李誌堅這些慮事周全、謀事有方的人的意見,不過現在他準備培養其他將領,讓更多的大將成長起來,就改變了以往的議事方式,讓以往不怎麼發言的人先說。他發現如果讓楊愛源、李誌堅等人先說的話,後麵的人很難再補充什麼有力的意見,長此以往之下,很多人都不再費心思考,就是聽彆人說。
這對於閻錫山掌握其他人的心理,和讓這些人成長都不利。他現在想重點培養趙承綬和陳長捷,這兩人作戰比較勇猛,但是謀劃並非其所長,在這種會議上發言不多,他也在儘量培養他們的這方麵能力。
閻錫山在說完會議的主要的議題後,首先點名陳長捷問道:“介山陳長捷的字),你有什麼意見?”
陳長捷最近經常被閻錫山首先提名問詢意見,所以日常中也開始注意思考一些原本不願意思考的問題,並且所處的位置不同,考慮的層次自然也就上去了。
“閻公,如果日軍再次派大軍而來,我認為在張家口設置第一道防線,趙司令先進行抵擋,擋上一陣子,然後就放日軍通過。
我們集團軍主力作為二線,繼續在忻口防線駐防,忻口有地利,已經擋住了日軍三次,這次一定也能擋住。
趙司令的部隊就在日軍到忻口的這段空間裡在日軍後麵襲擾。現在從張家口到忻口的縱深更大,可以給日軍造成的殺傷也會更大。”
陳長捷的這個方案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意見,不少人都在點頭。忻口的地利加上堅固的國防工事給了晉綏軍很大的信心。
閻錫山聽完後也跟著點了點頭,不過沒有繼續問陳長捷,轉向了第七集團軍司令趙承綬,“印甫,你的意見呢?”
“俺認為介山的方案很具有可行性,張家口現在也建了一些國防工事,應該可以抵擋一陣子,先殺一殺鬼子的銳氣,不過需要閻公同意19軍伺機退往忻口,加上在忻口一線的兵力密度。”
陳長捷和趙承綬都對當初李服膺的事心有餘悸,日軍兵力少了,過不了張家口,兵力太多的話,張家口肯定無法擋住。
並且日軍過了張家口後,進軍大同可以走的路線比較多,分兵防守的話,會更加分散晉綏軍的兵力,就造成哪裡都要守,哪裡都守不住的後果。如果重兵守大同的話,正好遂了日軍的心意。
陳和趙都是久在軍伍之人,在排兵布陣上的眼光自然不弱。
趙承綬先講完大概的部署外,繼續說道:“不過如果日軍過了張家口,要在張家口到忻口之間襲擾的話,雖然可以供俺們遊擊的縱深大了,但是由於日軍可選擇的路徑相對多,所以我們的兵力還是有所不足,能夠起到的作用還是有限。”
作為晉綏軍高級將領,趙承綬對於中央軍調離的原因自然清楚,所以沒有提這方麵原因,現在隻增加一個98軍,雖然是一個軍,但是誰都知道兵員並不多,根本無法和之前中央軍的精銳比。現在暴露出來的兵力不足問題就比較嚴重。
閻錫山還是隻點頭,不變態,繼續向坐在趙承綬後麵的李誌堅發問,“振武,說說你的意見。”在安排座位的時候,閻錫山就吩咐以集團軍序號排名進行排列,這樣陳長捷和趙承綬就排在了前麵。
“閻公,我認為陳司令和趙司令已經說的很全,我們如果要麵對日軍大軍,現在兵力上的確有一些不足,不過這個不足,並不是說我們人力不足,而是部隊戰鬥力有的強,有的弱,有足夠戰鬥力的部隊不足。
四個集團軍下轄的八個軍的戰鬥力都有保證,但是經過作訓部的考核,由守備團改編的獨立旅的戰鬥力則相對弱的多。
如果能將這些守備團改編而來的獨立旅的戰鬥力也提升起來的話,相當於又增加了幾個師的可用之兵。”
現在李誌堅兼任作訓部總監,說這個話名正言順。
在1941年閻錫山下令將30個預備役團都改編為守備團,之後除了晉東南的四個團並入23軍外,其餘的都改編為獨立旅,不過守備團的人數要比正規部隊一個團人數少幾百人,所以將一部分守備團拆分補入其他部隊,總共改編為24個團,組建了八個獨立旅。
這些部隊在日常中沒有作戰任務,職能已經和警察相差不多。部隊雖然花費不小,口號也喊的響亮,但是卻沒什麼實際戰鬥力。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