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進攻戰的失利,以及湯恩伯部在嵩縣周圍的反擊,給岡村寧次的臉上重重的扇了一個耳光,他精心設計的河南之戰,在事實上宣告了變成了虎頭蛇尾。
他隻能將自己的憤怒宣泄在12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的頭上。
內山英太郎也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貪婪給日軍的後續作戰安排產生了不小的不利後果,可是此時他已經無能為力,不說在洛陽周圍的中國軍隊不好對付,現在洛陽城內有15軍駐守,劉戡兵團在洛陽西南駐守,在西麵和西北有43軍,而前線的進攻部隊已經師老兵疲,不說前線指揮官,連他都喪失了繼續進攻的心氣。
給他刺激最大的是湯恩伯部已經基本完成了重整,宣示著他想要殲滅湯部主力的目標徹底失敗,在豫西的山區中,湯部已經可以和他的12軍主力分庭抗禮,他固執的追求的目標落空,並因此還和作為方麵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徹底交惡,讓他對自己的前途開始灰心喪氣。
此時日軍大本營也已經對內山很是失望,不過在有人提出更換指揮官時,大多數人還是沒有同意,臨陣換將是大忌,尤其現在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頂替內山,並且當初軍部也是默認了內山的行為,戰局後續的發展有點出乎了軍部的預料。
在他們看來,出現現在這種結果,最大的意外因素就是43軍的參戰。
對於前線日軍陸軍師團戰鬥力的下滑,日軍大本營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將很大的勝利希望寄托在戰車第三師團身上,戰車第三師團在戰役之初也的確不孚眾望。
但是43軍剛來,就給了一個下馬威,讓戰車第三師團損失了一個聯隊的主力坦克,之後又損失了幾十輛,極大的削弱了前線的力量。
並且43軍一部幫助湯恩伯部爭取時間也不是秘密,當初37師團一部被擊潰就有43軍新七師的身影,之後這個師全師上陣來阻擊,與第四集團軍一起,硬生生又延緩了皇軍兩天,給湯部重整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43軍的到來,止住了中國軍隊的頹勢,並且隨著湯恩伯部隊實現重整,形勢開始朝著皇軍不利的方向發展。
想要再次扭轉河南的形勢,日軍大本營和華北派遣軍司令部都認為已經很難,時間上不允許,想要消滅43軍更難。
華北派遣軍對43軍的戰力進行過詳細的研究,結論是43軍和74軍的戰力相似,是整個中國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兩支部隊,74軍較為剛猛,而43軍更加靈活。
在量化其戰鬥力時,絕不能按照日軍與一般國軍隊伍的5比1的比例來計算,而應該是1.5比1,或者更高的水平,所以在洛陽西有43軍防守,就必須至少有幾倍的兵力才能快速擊敗他們,而前線根本沒有那麼多力量。
現在李誌堅第八集團軍下轄的23軍也已經在豫北加入戰場,掐斷了北線的補給通道,日軍自己知道在豫北以及其他周邊地方,現在的力量有多麼的虛弱,後勤補給線被掐斷,河南戰場的後續如何發展更加變得模糊難斷。
但是湖南戰場上的三十多萬兵力,情報隱藏和欺騙不可能繼續保持,軍統和中統的情報獲取能力都比較強,如果泄露出去,中美有了充足的準備,再想打穿湖南就會變得更加困難,有可能步上前幾次長沙會戰的後塵。
如果再次失利,日本最後的希望也失去了,麵臨的唯一結果就是接受戰敗。
所以日本大本營再不敢等待,在命令華北方麵軍迅速結束在河南的戰事外,命令在湖南方向立即開始對九戰區的進攻。
5月27日,三十多萬日軍在橫山勇的指揮下從嶽陽出發,開始向九戰區發起全線總攻。
兩線作戰一般是兵家大忌,任何勢力都是極力避免,但是日軍被逼無奈隻能按照計劃發動。
湖南戰場爆發大戰後,河南戰場就相當於被日軍放在了二線,重點關注的對象轉移到進攻九戰區的三十多萬人身上。
雖然從湖南不斷傳來壞消息,但是李誌堅也不為所動,他隻能全力關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過李誌堅不知道的是,原本要調往進攻九戰區的27師團和坦克第3師團,因為他們影響了河南戰場,這兩個師團都沒有繼續南下,而是繼續留在了河南。
隨著五戰區協同一戰區的部隊開始反擊平漢線南段後,日軍唯一能用的隻剩下原本已經歸11軍指揮的27師團,無奈之下,隻能讓27師團再次返回12軍的指揮建製中,也算是間接的支援了湖南。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