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恩伯被調離一戰區之後不久,蔣鼎文的一戰區司令也被免職。
一戰區前期的潰敗,讓重慶方麵開始調查蔣鼎文在一戰區的所作所為,一經調查,蔣鼎文在任職期間大肆買官賣官等不良事跡都暴露了出來。
並且這一戰的潰敗失利,調查組認為和蔣鼎文和湯恩伯的嚴重不合也有不小的關係,於是重慶方麵將手中尚有兵權的湯恩伯免去一戰區副司令的職務,調到重慶周圍,將蔣鼎文的戰區職務直接撤職。
一戰區的正職和副職同時空缺,重慶軍委會不得不趕緊物色接任人選。
現在想要守住一戰區,必須從在一戰區中手中有兵權的人中選擇,而選擇的第一標準就是軍功。
此時在河南一戰中最出彩的有三個人,一個李誌堅,一個劉戡,一個武庭麟,劉戡作為黃埔一期生,在本次作戰中為守住洛陽出了大力,武庭麟率領15軍死守洛陽城近三十天,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不過明眼人都知道,河南戰局最終是在李誌堅的43軍到達之後才徹底穩住的,沒有43軍,洛陽城最終也無法保住。
43軍駐守洛陽西,為洛陽城的守軍提供了堅強的助力,同時抵擋住了幾萬日軍的野戰攻擊,打了好幾個漂亮仗,幾乎殲滅的坦克第3師團的主力,此外還有餘力派兵堅守嵩縣,為湯恩伯部重整爭取到了時間,最終穩住豫西。
43軍可謂是此戰第一功勳部隊。
現在一戰區的地盤就剩下個豫西,從守住豫西的角度出發,抽走作為原主力的31集團軍後,就必須在一戰區選擇一個戰力卓著的部隊。
劉戡的兵團屬於臨時組建,大多從第六戰區抽調,15軍分開人數就不多,戰鬥損失不少,現在還在重建之中,43軍本來戰力就強,在現在一戰區部隊中更是絕對的鼇頭。
且李誌堅擔任司令的第八集團軍下屬的另一個軍23軍還在豫北,可以牽製在河南的日軍。
不過對於讓李誌堅擔任一戰區的長官,讓包括最高統帥在內的人都不滿意,李誌堅是晉綏軍的大將,現在晉綏軍和中央明顯存在競爭關係,從內心來講,並不願意提升晉綏軍的實力。
不過之後還是有人提出,既然晉綏軍的日益壯大也防不住,那麼就可以采用分化晉綏軍將領的辦法,最初是對商震,之後將傅作義分化出來用的都是這種手法,讓傅作義到綏遠擔任主席,造成傅作義和閻錫山的嫌隙。
所以對於李誌堅也可以同樣如此。
在聽到這之後,最高統帥馬上心領神會,這種事情他經常做,不過最近湖南戰局的不利讓他心緒不穩,所以暫時反應有點慢。
但是讓李誌堅擔任一戰區司令長官,李的資曆有所不足,並且無法起到分化之功,於是就讓陳誠兼任一戰區司令長官,由李誌堅擔任副司令長官,負責日常作戰,就相當於之前薛嶽在九戰區的情況。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