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等了兩天,在43軍補充旅與重炮團到達安陽外圍之後,即衡陽之戰爆發的十二天後,安陽之戰爆發。
進攻安陽的主力是第八集團軍的三個師,分彆是新6師、謝致遠的暫編39師和孫福麟的暫編40師。
其中新6師攻西門,暫編39師攻東門,暫編40師攻北門,南門放開,圍三缺一。
43軍補充旅到安陽北負責阻擊從北麵而來的援兵。攻城的三個師,也各自留出一個團作為預備隊,防備可能而來的日軍援兵。
為了一戰而克複安陽,李誌堅在安陽戰鬥開始後,給閻錫山發電,請求晉綏軍出征石門周圍的幾個旅也發起進攻牽製在石門等地的日軍不能南下。
同時以23軍的名義申請中美聯合空軍對石門和濟南等周圍的日軍機場進行轟炸,防止日軍飛機來攪局。這些飛機在壓製住了日軍飛機後,又飛到安陽上空,讓守軍的火炮根本不敢拿出來。
現在安陽城周圍日軍的修建的眾多鋼筋混凝土碉堡,就成了進攻部隊要麵對的最主要的阻礙。
對於這些碉堡和工事,第八集團軍先用炮兵進行定點清除,但是利用鋼筋混凝土製造的工事比較堅固,即使105毫米的火炮,除非直接命中頂部薄弱處,否則也沒有辦法摧毀。
不過對於進攻經驗豐富的新六師官兵,沒有拘泥於教程將火箭筒單獨用來攻擊坦克,而是將其運到前線,近距離的對這些鋼筋混凝土碉堡進行直瞄。
直瞄火力可以通過打擊碉堡的射擊口來實行精準打擊,日軍新設旅團中的重新入兵役的老式軍官,根本沒有想過防備大量的直射火力。
在他們服役的時候,中國軍隊都沒幾門火炮,更不說擁有進攻用的直射火力,勉強可以算的上直射火力的三七戰防炮,這種炮也有幾百斤重,用來防守比較理想,而想要順利送上進攻前線則比較困難,所以這種情況在戰鬥中一般比較少見。
而他們沒有想到第八集團軍中裝備了不少的巴祖卡火箭筒,在攜帶火箭筒的戰士運動到距離日軍一百米距離時就進行射擊,這個距離就有很大的準頭對日軍碉堡和工事進行摧毀。
日軍費了大力氣修建的碉堡,往往在一到兩發火箭彈下就宣告報廢,與之相伴隨損失的還有幾挺珍貴的機槍。
這種新設守備旅團的機槍數量相對原本的日軍部隊來說,數量就要少得多。對於缺乏連射火力的日軍來說,機槍算是重要而珍貴的戰鬥支撐火力,所以大多被送進碉堡中使用。
現在沒有了空中掩護和火炮掩護的日軍,此刻連機槍的火力支援也沒有後,在陣地上的其他日軍守軍根本不知道這仗該怎麼打,這完全就不像他們所被告知的中國軍隊的樣子。
而日軍的單發武器,在第八集團軍官兵的靈活走位下,往往很難擊中目標,而第八集團軍的衝鋒槍等連射武器則很多,擲彈筒的比例也很高,往往一旦近戰,戰壕也就宣告失守。
並且令他們非常恐懼的是,很多人剛一露頭就被對方的狙擊手精確爆頭,日軍原本引以為傲的射擊技術,在此消彼長之下,現在都成了新六師的長項。
往往幾個碉堡的被毀,就意味著一條防線的丟失,學習了蘇聯大縱深防禦理論的日軍,戰線輕易的被一道道的占領。
在最初的新鮮感和熱情消失以後,周圍不斷出現的傷亡,使得恐懼占據了絕大多數日軍基層指揮員和士兵的內心。
在新六師突進速度很快的原因被暫編39師和暫編40師知道後,兩個師也是有樣學樣,將火箭筒派上了前線,讓這兩個師進攻的速度也快了起來。
此時在安陽城外,發生的事情就像7年前或者更早之前中日之戰的換位,那個時候進攻的是日軍,笨拙進行防守的是中國軍隊,此時正好掉了個,被欺負的換成了日軍。
在戰爭中,第八集團軍越戰越強,而日軍隻能留下一些新兵為主的部隊來防守,強弱之勢轉換。
日本國小人少,還敢挑戰幾個世界強國,在精銳兵力抽調到太平洋戰場,僅有的老兵部隊還到了新戰場,不得不來采取這種無奈之舉。
在安陽防守的這些日軍雛鳥被精於戰事的老兵們不停地戲耍,根本分不清哪次是佯攻,哪次是實際進攻,精神高度緊張,又麵臨不斷地失敗。
之後就是心理防線的徹底崩潰,讓新六師輕鬆突破當麵城防。
在一點被突破後,整條防線跟著整體崩潰,第八集團軍隻用了多半天即攻破了日軍旅團級彆部隊防守的城防。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