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崖大才,這樣的確更加穩妥。不過派出哪些部隊比較好呢?”
孫楚發現閻錫山雖然是問的語氣,卻更像是自問自答,沒等他回答,就繼續自己說道:
“娘子關防線暫時還不能完全撤銷,83軍還需要繼續守一段時間。不過有大同守著,忻口暫時可以不用再駐紮太多部隊部隊,這樣61軍就可以調出來,34軍在晉東南,距離張家口太遠,萃崖,那就讓你的33軍這次也出來吧。”
“好的,但憑閻公安排,33軍在腹地也無戰事,確可以出征。”
說到這裡,閻錫山心中瞬間有數,就將大管家楊愛源也叫了過來,將和孫楚一起商量的事又講了一遍。
楊愛源聽完之後,考慮一下,卻提出了不同意見:“閻公,萃崖,凡戰必先慮敗,後慮勝,雖然現在河北日軍的實力較弱,但是現在已經打下了石門,越往北越靠近日軍的核心戰略區,很容易引起日軍的反噬。
日軍對廣西的戰鬥未必還會持續很長時間,會戰結束後,日軍騰出手來就可能會對河北之地展開反攻。到時候可是容易形成決戰態勢,如果不敵的話會,就會給我們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麵對楊愛源的反對,由於從北而出的建議是孫楚提出來的,所以孫楚先進行了解釋:
“星如,打仗最後拚的都是實力,之前我們實力不夠,所以從這麼想避免和日軍進行主力決戰。
我們都擔心日軍在攻下廣西之後,繼續揮師北上,其實重慶方麵看似節節敗退,但是卻也並不是白給,日軍在進攻湖南和廣西的過程中,傷亡並不算小。等他有能力北上之時,北方形勢早就大變,加上海路也被美軍乾擾,到時豈是他們想北上就北上的?
我晉綏軍主力這幾年一直在休養生息,工農業發展的也很好,已經具備了再次打硬仗的實力,並且此戰我們並不是單獨出擊,可以拉上傅宜生和李振武一起。
我們加起來的力量,絕不是現在華北的日軍可以抵擋。實際我們的風險並不大。”孫楚和楊愛源是好友,所以說了一大氣來勸說。
楊愛源聽到孫楚說的有理,不過他向來比較保守,習慣守遠超過進攻,雖然在點頭,但是仍在衡量出擊平、津的利弊得失。
閻錫山也知道楊愛源的性子,也沒有催促。
楊愛源又考慮了一會,也覺得孫楚所言有理,風險的確可控,於是不再反對,不過還是提出自己的意見:
“33軍、61軍、騎一軍三個軍出征,這樣相當於出動省內一半的力量,如果,我是說如果碰到意外因素,那麼我們省內的力量就太過於空虛,五萬的移民開墾隊已經訓練數年,之前因為財政緊張無法入役,此時財政已大為寬鬆,我建議將這些部隊立即新建一到兩個軍,在出征之前編製完成,以備不測。”
閻錫山和孫楚聽後都覺得楊愛源這個意見很中肯,閻錫山立即拍板同意。“這些開墾隊已訓練幾年,是時候整編了,你們覺得讓誰來擔任軍長合適?”
對於這個問題,孫楚自知他不適合開口,也就沒有做聲,楊愛源考慮了一會,才開口說道:“史澤波、彭毓斌的資曆和能力都足夠,都是堪當軍長的人選。”
“這兩人的資曆都足夠,不過彭毓斌一直在騎兵軍中任職,還是史澤波更合適”。閻錫山對兩人進行選擇,最終定下由史澤波擔任新建部隊的主官。
看到閻錫山定下人選,楊愛源繼續建議道:“閻公,之前各軍皆選出一旅出省作戰,不過各自為戰,效果並不是很好,到了冀中的幾旅,現在的傷亡都不小,不如讓各部歸建,將力量彙合起來,到時候發揮的力量更大。”
楊愛源的建議,孫楚也是很讚成,馬上附和,“星如所言即是,力可聚而不可散,還是先調回來,休整一番再派出去比較好。”
不過對於這個建議,閻錫山卻露出一絲猶豫,“振武那裡損失不小,如果將這些部隊都調走,振武那裡,是否有餘力來配合我們出擊平、津?況且冀中乃富饒之地,日後或為我出征之地的糧秣供應之地,豈可輕易言棄”。
閻錫山的話有些道理,李誌堅的第八集團軍傷亡不小是事實,大戰之後的確需要休養補充,沒有其他晉綏軍部隊幫襯,此時再讓第八集團軍出擊進行牽製的確有些不近人情。不過閻錫山話裡麵還有的潛台詞二人都已聽出,潛意識中已經將他與李誌堅進行了分離,讓孫楚頓時都是有些驚訝。
兩人再不便多言,楊愛源也就告辭離開著手安排設立新軍,向軍政部申請番號之事。
喜歡抗戰之新晉綏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