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三人詫異道:“這裡?這裡不是一直都歸中國嗎?”
趙新抬頭道:“你們都錯了!苦葉島南部從來都不是我們的,最起碼從元代開始,中央朝廷就無法行使有效的管理。”
趙新說的是對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命令傳教士重新測繪全國各省輿圖,這也是《康熙皇輿全覽圖》的來曆。
1709年5月,耶穌會士雷孝思等人奉命前往東北進行勘測。這一次主要勘測了奉天將軍及寧古塔將軍轄區內,南起遼東半島南端金州城、北至黑龍江中下遊敦敦河口等廣大地區。但黑龍江入海口和苦葉島並未勘測。
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又派遣薩爾禪等侍衛前往黑龍江下遊流域繼續完成測繪。當時薩爾禪小隊自北岸登上苦葉島後,對苦葉島北部地區進行了實地勘測,隨後便直接返回,並未能帶回庫頁島北緯51度線以南地區的實際測量數據以及村落名稱。
不僅如此,乾隆時期的《皇清地理總圖》上,也沒有北緯51度線以南的數據,一片空白。
當趙新講到這裡,王遠方三人詫異的問道:“這是為什麼?當年為什麼不多往南走走?”
“你們啊,都犯了把現代人思維套古人身上的毛病了!人家沒有歸附滿清,憑什麼要讓你勘測?”
話說滿清入關後,對黑龍江下遊地區和苦葉島北部的管理是通過“賞烏林製度”來實行的。而賞烏林貢貂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費雅喀部落對從清政府那裡換取糧食、布匹等生活物資有著強烈的需要。
老子不要你這些東西,所以我也不歸附你!
實際上,阿伊努人才是苦葉島上最早的居民之一。13世紀末,阿伊努人不僅占據了苦葉島,還曾聯合當地的骨嵬人入侵黑龍江流域。但是很快他們就被蒙古人趕走了,而骨嵬人也被迫再次臣服於蒙古人。
自蒙元以來,雖然苦葉島名義上歸屬於中央朝廷管轄,但古代對於邊疆地區的管理是非常鬆散的;既沒有派遣軍隊,也沒有派遣行政官員。所以實際上,苦葉島當地的部落是獨立的。
他們隻不過偶爾會向蒙明朝廷稱臣納貢換取物資,同時也和島國的鬆前家保持密切關係。1485年,苦葉島上的阿伊努人首領就曾向蠣崎氏的初代家主武田信廣敬獻銅雀台。
趙新說完苦葉島,繼續說北方四島。“這裡我們也要通過圖卡他們來控製,繼而一直向北向東,直到阿留申群島。”
王遠方笑道:“這就是你那個大阿伊努王國的構想?”
趙新嘿嘿一笑,點頭道:“對,以這些島嶼為跳板,繼而占領這裡,這裡,還有這裡!”
(這裡是哪裡?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劉勝驚訝道:“原來你還惦記著那裡的黃金啊!”
“我當然惦記,不然呢?憑什麼要留給那些紅脖子?!”話題扯遠了,趙新筆尖劃過白紙,指著蝦夷地道:“這麼一大塊土地沒了,幕府肯定不甘心的。今年不派兵,明年肯定會來。與其這樣,不如我們就找上門去。”
丁國峰摩拳擦掌,興奮的問道:“還有嗎?還有嗎?”
“還有就是長州藩。六十年前那筆帳還沒找他們算呢!”
(參見108章提到的“須佐唐船驅逐事件”。)
趙新把筆往桌子上一扔,最後總結道:“總而言之,我們明年的主要軍事行動就圍繞著蝦夷地、仙台和江戶展開。”
劉勝指著白紙外側,島國西部的位置問道:“那濟州島呢?”
“雞肋。我們現在占據南部,不過是為了當個流民的轉運地而已。李朝要敢炸刺兒,我們就乾翻他們的水軍!”趙新冷冷的說道。
在他的心裡,他跟李朝其實還有另一筆帳要算,那就是被李朝偷奸耍滑搞走的鹹鏡北道。
王遠方這時問道:“你在談判時提出要登陸廣州貿易,這個怎麼想的?”
趙新道:“先接觸,埋條線,建個點,以後再說。”
會議進入了最後一項內容,趙新道:“咱們之前照搬的‘紀律條令’也實行一段時間了,效果目前看來還不錯。我記得條例的第三章就是獎勵的問題,咱們從去年到今年,大大小小的作戰也搞了不少,我認為可以在年前發放第一批獎勵了。你們這裡和北海鎮那邊都要讓下麵的各連儘快將立功受獎的名單報上來,咱們這邊討論通過後,工坊那裡要在年前把獎章和證書都做出來,爭取年底前都發下去。”
劉生三人一聽,都沒有異議,表示今天就會通知下麵的各個連隊,一周後將名單報上來。
目前北海鎮的軍功獎勵體係除了一、二、三等軍功章外,還引入了另一時空的“執行作戰任務紀念章”。而軍功體係除了獎章、個人證書和通報嘉獎外,還會通過民政係統向其所在家庭發送喜報,並在居民區進行宣傳;附帶的獎金、傷殘撫恤也將分成不同等級發放到士兵所在家庭。
一至三等軍功的獎勵是一次性發放,從100元到1000元不等;傷殘撫恤從每月50元到80元不等;犧牲撫恤最高能到每月100元。
四人討論了半天,由此而引出北海鎮部隊官兵津貼的問題。北海鎮目前不存在義務兵或是誌願兵的問題,所以全體都按照軍銜等級發放。
士兵部分,入伍新兵每月津貼10元,以後每一年漲兩元;下士每月12元,每年漲兩元。以此類推,每升一級,每月津貼漲兩元。軍齡滿五年之後,統一上漲3元,滿八年,漲10元。除此之外,逢年過節還會發放節日補助10元。
軍官部分,從排級開始到營級共五級。每月津貼從20元到50元不等,節假日補貼20元。
以上所有軍官士兵,熟練書寫漢字和普通話會進行級彆劃分,同時數學技能、船舶駕駛和維護也將計入考核指標,作為特殊津貼分級發放。
三天後,趙新回到北海鎮,在跟陳青鬆帶領的民政部和片山勘兵衛負責的警察部開了兩天的閉門會後,針對全體島國流民的《北海鎮戶籍條例》正式推出。條例要求所有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的島國流民,必須起一個漢字的姓氏和名字。而從此北海鎮的官方文件上,該戶家庭和所屬家庭成員隻登記漢化的姓名,原本的島國名字將在一年後廢止。
消息一出,所有島國流民家庭立刻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起名運動”!
一時間,《百家姓》、《千字文》成為搶手貨;而老尤他們連帶沈敬丹、三十多個號稱最有學問的女孩子們,簡直要被人踏破門檻!每天都有人提著半條鹹魚或是幾根蘿卜青菜上門,拜請對方賜下姓名。
所有人裡,利吉最是得意洋洋。他當天就找到了趙新,請求賜姓“趙”。好吧,趙新一臉嚴肅的同意了。於是他在本時空的第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誕生了!
關於島國人的姓氏,在另一時空經常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即明治維新之前,隻有武士階級擁有姓氏,平民沒有姓氏,隻有名字。
但事實果真如此麼?
話說平安時代以前,島國還不存在武士階層,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姓氏,隻有“氏”和“姓”。比如安倍、服部、犬養、高橋、出雲、尾張等等,這都是氏。到了飛鳥時代,天武天皇規定“更改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八姓製度誕生了,分彆是: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稻置。至於後世所講的“苗字”,那都是平安時代後期的事了。
談到島國早期的姓氏,就必須要提到四氏之一的藤原家。由於藤原家通過與皇室聯姻,在朝廷中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到平安中期時,二十四名大臣中有十九個都是藤原家的。雖然家族興旺是好事,但如此一來原本的“氏”和“姓”便不足以區分藤原家內部的各個家族。
為了互相區分,藤原家各分支開始用自己在京都城內的居住地點作為家名,比如:九條、近衛、鷹司、二條、一條等。在朝廷裡有一官半職的,則用職務名與“藤”字組合成新的家名,如佐藤、工藤。其他在朝廷沒有職務的,則選擇到各個地方去發展,並用當地的地名與“藤”字組合,如近藤、遠藤等。
看到藤原家這麼會玩,其他源氏、平氏、橘氏也紛紛進行效仿,這便是日本貴族姓氏的由來。
(某些人看到這裡又會說了,你這說的都是貴族,我說的是平民百姓。彆急!)
從鐮倉後期開始,除了貴族和武士姓氏,也誕生了大量的村人姓氏。中村、木村、西村、北村、崗村、田村、森村等等;比如某一個村子的都叫木村XX。後來隨著村子中人口的增加,村民便又開始以自己在村子中居住的位置來自稱,比如田中、川上、小島等等。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開始推行“刀狩令”和“太閣檢地”。幕府的影響力再次提高,平民也開始意識到姓氏是統治階級的特權,不再“積極”使用姓氏。(敲黑板!注意引號!)
到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進一步強化武士階級的特權。直到1801年出台了“苗字帶刀令”後,此後除了武士階層以及部分平民(莊屋名主等),其他人員“不得在公共場合”使用姓氏。
而所謂的公共場合,是指一切與朝廷事務有關的場合,比如“檢地帳”和“年貢割付狀”等官方文書中,往往是以“地名+名字”的形式記錄平民的姓名。比如趙新在仙台的親密戰友,北海商號的股東之一,勝山傳三,就是他家的商號名+名字。
但是在寺廟的“過去帳”、“寄進帳”、以及平民的墓碑上,則可以使用自己的姓氏。比如勝山號老板原本姓小島,那他的墓碑上就可以刻上“小島傳三”的字樣。
趙新所在的乾隆時期還沒有出台“苗字帶刀”令,所以在江戶和京都的很多平民都在堂而皇之的使用姓氏。
《乾隆四十八年》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
喜歡乾隆四十八年請大家收藏:(乾隆四十八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