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棟把自己的打算一說,吳大偉立馬就明白了。
"彆說,還真有政策,隻不過那活兒也不輕鬆,就怕你受不了。"
"有啥受不了的?再怎麼的也比餓肚子強吧?"
"保證吃得飽,三五不時還能沾點葷腥,就是苦。"
"啥活兒啊?"
"回來前我去公社請假,聽說我們那邊要建新的墾荒點兒。
墾荒點兒你知道是乾啥的嗎?就是到山裡、河邊兒、水泡子邊兒上屯田墾荒。
那活兒特彆累,一開始連個房子都沒有,啥都要自己建。
不過好在上麵支持頭一年的糧食、種子和一部分生產工具,還有一些補助什麼的。
這個條件還是比較吸引人的,我插隊的那個屯子,家裡兄弟多的幾戶人家都已經報名了。"
"苦一點兒我不怕,就怕餓肚子。
大偉,你是不知道啊,這大半年,我正經吃飽肚子的時候都沒幾天。
要不是家裡給了點兒支援,唉……餓死都有可能。"
"你們沒發知青補貼糧?"
"公社說要先緊著五保戶和軍烈屬的口糧,知青的先欠著,等糧食沒那麼緊張的時候再發。
這種事就是去縣裡告也沒用,上麵知道了也隻是批評一下,總不能讓那些確實更加困難的人餓死吧?
支書家吃的也不比社員好到哪去,都在苦挨,過的一天算一天。
唉~~靠天吃飯的地界兒,你就是再努力也沒用,老天爺不下雨,辛苦全白費。"
"我乾爹就是老陝北,正兒八經從小在窯洞裡長大的,後來從部隊上轉業去了北大荒。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傻透了。
明明老家都已經很難養活人了,還抱著故土難離的老思想,強著頭守著窯洞和一畝三分坡上的旱田不肯離開。
等他從老家出來,才知道不僅是陝北的蕎麥、糜子和小米養人,人家川省的稻米、豫省的麥子、東北的苞米,哪個差了?京津、滬市、羊城,不比老家繁華得多?
我乾爹告訴我,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老想家,得多出去走走,長長見識。
要不然,還以為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比紫禁城還闊氣呢。"
"大偉,你乾爹是個文化人吧?他這番話,真是太有哲理了。"
"哈哈哈哈,哪兒啊,他跟我爹一樣,也是沒什麼文化的大老粗。就是在部隊裡邊打仗邊上了識字班,能看報紙,能寫信。
那會兒識字可是費了倆人老大的功夫了,現在提起來都還一陣抓耳撓腮的呢。"
"哈哈哈哈,叔叔還有這經曆?真有意思!
大偉,你再跟我說說北大荒唄?你在那邊過的怎麼樣?"
"北大荒麼,肯定沒有宣傳中的那麼美好,什麼棒打麅子瓢舀魚,嘿嘿,有些誇大了。
隻說那邊的氣候,一年中有半年都是寒冬,冬天滴水成冰,確實也很苦。
但隻要人勤快,肯定不愁吃不飽。特彆是我插隊的那個老屯子,大家過的都還不錯。
山林裡有蘑菇、木耳、野菜野果,有人參,靈芝等可以賣錢的藥材,也可以打麅子、野豬、獐子、花鹿,水裡有魚有蝦,隨便抓點兒就不愁葷腥吃。
甚至有些經驗豐富的老獵人專門打狐狸、水獺、紫貂等東西賣皮子,打熊瞎子賣熊膽、熊掌,都不少掙,隻不過要更加辛苦一些,大雪連天的還往山裡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