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觀音已有心拒絕,大聖這癡人說夢的荒唐請求。
左右的普賢菩薩卻是略微後仰,含蓄地偷望了眼文殊。
文殊有感,但不作回應,目光仍是懸在智慧劍上。
之前,他言慧劍之下,隻斬愚癡,非是假說。
智慧劍的特性便是摧毀種種無明煩惱,斬斷一切障魔怨敵。
相應的,若是中劍者能從無明煩惱解脫出來,獲得平靜之心,就有部分生機。
方才消散的執念,雖然是頑固之念,卻也屬於平靜款,因而逃過慧劍斬殺。
有這個榜樣,文殊回想起來,那“分魂”最終通達事理,任由慧劍下落,有不再癡迷的可能。
那麼,他的真靈很可能沒有死絕。
默默感應下,不難發現智慧劍裡留有大聖兄弟的少許真靈。
這種事情也不稀奇,很多生靈真就是臨死前大徹大悟。
有了這點真靈,複活對方便成為可以商榷的事了。
文殊卻在權衡利弊。
雖說用這個由頭,應該能叫眼前的大聖聽令。
但孫大聖的名聲在前,“脅迫”的行徑,他會安心服從?
偷蟠桃、奪禦酒、盜仙丹。
真告訴大聖,他“兄弟”的複活之機在智慧劍裡,恐怕是文殊今後多了一個偷劍的賊人吧。
可若是瞞著不說,當下好像又揭不過去。
畢竟大聖複活“兄弟”的態度,可謂相當“誠懇”。
拿著“兄弟”是好人,他答應的取經,自己才是鬨天宮的壞人的說法。
就差說觀音一行殘害賢良,放縱奸邪了。
如此,複活“兄弟”是對方必求。
且人也不傻,不透露點恰當的底細,想輕輕的一句“取完經就複活他兄弟”,讓對方先老實取經去,那真叫“癡人說夢”。
文殊思考片刻,便知必須說出來,讓大聖嘗到“甜頭”,否則今日之事沒完沒了。
隻是必須有限度的告知,免得自招災禍。
文殊一時沒把握,所以始終沒搭理,知曉自己根底、猜到內幕的普賢。
被冷落的普賢,卻是得到了觀音的注意。
三位菩薩皆是備受讚歎的妙人,相互一個眼神,便明白了各自想法。
觀音得以知曉情況,頓時有了主張。
那文殊大有智慧,在這個項目隻是提供助力的“外人”,需要在意瑣細小節,所以多有顧忌,才做不出立刻決斷。
相比之下,觀音是親自操刀取經大業的負責人,對一些決擇就可以大包大攬了。
“悟空,你且不要磕頭了。”觀音腹有良謀,傲然挺起胸來。
大聖也不是一味丟棄尊嚴的人,聞聲而止,跪好靜待後言。
“起死回生,涉及陰陽輪轉,更何況你口中的兄弟,是執念消散,自絕於天地。”
觀音緊接著正顏厲色,一臉訓話的模樣,“哪裡由著你要誰活誰活,要誰死誰死。”
大聖有求於人,聽了開頭,就知道是要殺自己的氣焰,皺著五官伏低做小,姿態唯謹的聽訓。